部门的同事去现场周边开始寻找、登记摄像头并拷贝影像去了。
我们一大帮人在现场踩着踏板,只会给痕迹检验部门的人员增加麻烦。所以我在简单浏览完现场之后,和一干人等赶赴殡仪馆,对尸体进行解剖检验。
在云泰市公安局法医学尸体解剖室里,两间解剖间里正在同时进行两台解剖工作。
为了填补当地的空缺,法医出身的黄支队亲自穿上了解剖服,和我一起对男主人李亭厢的尸体进行解剖检验。
解剖的同时,我也偶尔去隔壁解剖间“串场子”,及时了解大宝和高法医那边对女主人丁华尸体的解剖检验情况。
李亭厢和丁华今年都是四十二周岁,是云泰二中高中部的老师。因为现在时处七月,初中、高中都刚刚开始放暑假,所以事发当天,一家三口都没有出门。
事发当时应该是李亭厢去开的门,因为他的双手都有严重的抵抗伤。他双侧上臂的贯通创就有十余处,还有一些切划痕迹。毕竟是赤手空拳,面对手持利刃的凶手,虽然李亭厢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但最终还是因为过度疼痛和体力不支,而被凶手找到了破绽。
除了抵抗伤外,李亭厢尸体的胸前有四处创口,后背有一处创口。
法医的尸体检验工作,最惧怕的就是尸体上的损伤过多、过于复杂。因为在尸体解剖检验之前,法医需要对尸表所有的损伤进行测量、拍照、记录。如果损伤过多,就会在尸表检验工作上耗费大量的时间。
隔壁丁华尸体上的损伤则要少很多,所以在隔壁宣布开始动刀的时候,我们还在为李亭厢右臂上哪两个创口是贯通创而争执不休。
因为尸体前臂的直径有限,所以损伤通常不能完整还原凶器的特征,即便是这样,我们还是希望可以通过这些密集损伤的方向、程度,来发现一些线索。不过在李亭厢的上臂损伤上,我们没有做出推断。
搞清楚李亭厢上臂损伤之后,其躯干部位的损伤就要简单明了多了。死者的胸前有三处刺创,两处因为顶住了肋骨,所以只是深达皮下,而另一处,则从肋骨间隙进入了胸腔。从创口周围的“镶边样”挫伤上分析,这一刀应该是把整个刀刃没入了胸腔,因为匕首柄部前端的护手作用在死者的衣物上,压迫了皮肤,才形成创口周围的环状挫伤。
这种损伤对法医来说很有意义,因为通过对创道的测量,可以准确地还原出匕首刀刃的长度。如果确定这样的损伤是“刺创”,而不是“刺切创”,则可以完全地还原出匕首的大致形状。
“知道这一处损伤为什么是刺创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