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其中,最多的便要数织造了。
虽然大明在东南多处设有织造局,但是官方所办的织造局,所产丝绸几乎全是提供给了宫廷或是官府,而自隆庆开关至今已近五十年。东南的海外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也促使东南的沿海一带产生了大量的私人织坊。而这些私人织坊与官方最大的不同便是。私人的织坊里织的几乎都是棉布,主要是提供给普通百姓和海商们的;而官方的织造局里,几乎无一例外的,织的都是丝绸、锦缎。
由于海商们对棉布的大量需求,也造就了东南丝织行业的繁盛。
转了大半个县城,俞仁也看到不少的商机。可是每次摸到口袋里这仅有的三两碎银,他不由的又叹了口气。这做生意没有本钱,就是有再好的商机也是白费,俞仁不由的发出如此的感叹。
这时,俞仁想起从前在三言二拍上看到的一个故事。说一个倒霉的商人,靠着朋友支援的三两银子,跟着朋友的船到了海外,结果却鬼使神差的发了一笔横财。这个故事应该正是发生在大明。
一想到这个故事,俞仁的心便不由的一热。但是再仔细的对比自己现在与对方的处境,俞仁又理智的知道,这个办法对自己是不适合的。倒不是他不敢冒这三两银子的风险。实在是他在这儿一没亲,二没友。光凭这三两银子,想要到南洋,还不够付一个人的船费的,更不要说这上面还有几个月的吃喝费用。
想到这儿,俞仁不由的轻轻叹了口气。
“公子,您也不用太着急。我们这点银子,就光我们两个坐船到杭州,应该还是差不多的。”曹安道。
“到了杭州怎么办呢?你难道让我去向李小姐开口吗?莫说我们不知道到了杭州,能不能找到李小姐,就算是找到了,这个口,我也是万万开不了的。”俞仁道。
第三十一章 上屋救火
这就是俞仁的性格。从前,他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位让他心仪的女子,所以,他可以肆无忌惮、可以厚脸皮,可以吃女人的软饭、花女人的钱。但是,当他慢慢发现自己开始在意李玉时,他便也同时开始慢慢有了自尊心,特别是在她的面前。他感觉自己现在,越来越不能接受李玉对他的帮助。这一点,似乎跟他老爹又很像了。
“不是。我知道公子不会向李小姐开口。我是说,咱们到了杭州以后,可以再坐船沿运河到松江府,到舅爷家去支些回家的盘缠。舅爷本来跟老爷关系就近,又特别喜欢公子。而且舅爷家家境也不差。您这次出来游学的二百两银子,便是舅爷出的。只要到了舅爷家,那便等于到了咱们自己家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