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讯后,十分气愤,公开向报界宣布,这是一起“挟私复怨”、“擅行仇杀”的血案。孙中山是个胸怀坦荡的革命家,陶成章生前虽然反对过他,和他有意见分歧,但是,孙中山不计前嫌,对陶成章惨遭暗害深表痛惜,他下令:“严速究缉,务令凶徒就获,明正其罪,以泄天下之愤。”浙江都督也悬赏3000元缉拿凶手。作为沪军都督的陈其美不得不装装样子,也悬赏1000元缉拿凶手。不多日,王竹卿就被缉拿归案,很快便被处死。蒋介石惶惶不安,陈其美也深恐真相大白,只得让蒋介石暂去日本避避风头。1912年2月,蒋介石以出国学习军事为名,再次东渡日本。民国初建,围绕权力分配,国内政派林立,角逐激烈,在这种政治背景下,陶案调查自然是敷衍搪塞、不了了之。
陈其美在处理与光复会及李燮和的关系问题上也做得非常糟糕。上海光复后,在推举都督的会议上,由于上海绅商势力与同盟会相持不下,最后同盟会方面不得不以非常手段结束这场权力角逐的游戏。当上沪军都督后,李燮和一直不服,陈其美首先就想刺杀李燮和。行刺失败后,又想以武力解决李燮和的吴淞军政分府。
陈其美虽然是冲锋陷阵的革命者,但他自己却是不尊重民主,不尊重人权、人性的人。比如他在权利争夺中的取人性命之举,就足以证明。又比如他在孙中山重组革命党时所提出的建议——用帮会方式组党,逼入党人宣誓,做生死之约,定下极刑等,都是背离民主的。
但陈其美的功绩也的确不容忽略。上海光复,其意义和作用绝不亚于武昌首义。从武昌起义后全国的局势看,立宪派与旧官僚利用各地起义反正之机夺权,作为辛亥革命主要领导力量的同盟会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在湖北首义之区,同盟会的军事领袖黄兴屈尊于反正军官黎元洪下面;在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在立宪派发动的政变中丧生。上海由于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更是各派政治势力必争之地。如果光复会在上海都督争夺战中取胜,那么浙江也必将落入光复会掌握之中。这样一来,作为革命正统的同盟会的发言权将会大大缩小。而一旦出现这种局面,那就连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能否出台都要打上一个问号。同盟会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而把争夺沪军都督视为一个关键步骤。
上海的迅速光复,不仅极大地策应了武汉的革命运动,还直接导致了江浙地区先后响应,成功摆脱清政府的统治,从而确保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而在这一重大而又富有戏剧性的历史事件中,居功至伟的便是陈其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