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禀陛下,近卫军第一军、第三军、第六军、第九军、第十四军,合计十余万官兵已准备向旅顺口、威海卫、松江、鸡笼、泉州五个地方集结训练,闽浙、辽东、山东、南直隶四支海军舰队也调配出三支征倭舰队,新编空军第一师也已调至舟山。”
枢密使谭纶回道。
“眼下只是统帅未定,以臣的意思,这种大的征伐还是派知兵事的文臣为统帅较好,毕竟征伐非是杀敌夺城那么简单,这里面还涉及到治理与安民之事,是故,臣荐举兵部左侍郎赵贞吉为统帅!”
徐阶这时候站了出来说了几句,他知道征伐倭国之事已无可避免,而眼下只能尽可能的让这征伐之事依旧掌控在文臣手里,上次征伐交趾与远征佛郎机,都是用的武臣,以致于武臣开始进入朝堂中枢,这让徐阶深刻意识到,如果这次征伐倭国再由武臣挂帅,则天下有识之士必然重武而轻文。
甚至,徐阶现在就已经发现,在帝国各类大学的招生考试中,明显各类军事院校已同京师大学、中央大学这样的名校一样受欢迎,反而,一些儒家书院、南北国子监已门可罗雀,窗结蛛网。
作为文臣,徐阶不愿意看见文道如此没落下去,故而,提出了这样的意见。
“赵贞吉虽忠直敢作敢为,但没有任何统兵经验,虽说我大明兵精将强,但若统帅不知兵事,亦难免会误事,臣认为,这统帅还是由戚继光、刘显、卢镗这样的名将主持为好”。
谭纶不由得说道。
“区区弹丸之国而已,三月之内便可灭之,统帅亦不过居中调度耳,又非亲自掌兵,怎么可能会误事”。
徐阶似乎执意要让自己的门生赵贞吉挂帅,占这灭倭之功。
“陛下,兵事非是民事,赵贞吉虽有干才,然无统兵之才,臣认为,此事即便如元辅所言当举文臣,也应是知兵事之文臣,即文武双全之臣,按理,谭公与杨公最合适,但两公年迈,此事以臣看,莫若让两广总督殷正茂挂帅最为合适,殷正茂在两广既于陆地平过蛮,也于海上剿过寇,熟稔水陆两战,最为合适不过。”
高拱这时候站了出来,举荐了自己所看好的官员。
徐阶有些愤懑,他没想到自己好不容易熬死了夏言、严嵩,等到自己做首辅时,对上无法阻止太上皇灭倭之决定,对下不能辖制杨、谭、高等同僚,一时不由得暗哼了一声,说道:
“殷正茂虽有将才,然素有贪酷之弊,不然也不会惹得两广土司生乱,都察院御史也多有弹劾之状词,若非陛下念其才干,早已将其剥皮,这灭倭之事如何能交于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