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之问道。
听王献之直接称呼陶侃的大名,陶潜愣了一下。他再次打量王献之。
只有身份比对方要高贵的人,才有可能直呼对方的大名。亦或是看不起对方,才会直呼对方大名。陶潜觉得王献之肯定是前者。他小心翼翼地回答道:“潜与陶大司马为同族。可惜家门沦落,早已与族人分开。”
王献之撩起幂篱,认真地打量着陶潜。
陶潜看到了王献之的真容,他张开嘴巴,眼睛睁大。“琅琊、琅琊王七!”
如此容色,能让陶潜想到的人,只有那位旷世奇才的少年丞相——王献之!
作者有话要说: 陶渊明:身为一个影响后世文人的文坛大腕,竟敢到现在才让我出场!作者你好意思吗?
顾恺之:谁让你出生比我晚。
陶渊明:哼!
ps:陶渊明的出生与名字有争论。有文献说陶渊明,渊明是他的名,字元亮。有文献记载是陶渊明,名潜,字渊明。我觉得,陶潜是他的名,渊明才是他的字。
因为王莽变法,从王莽时期到西晋时期,大多数人的人名只有一个字。到了西晋末年道教兴起,为了表明道教子弟的身份,所以那个时期开始,有很多人的人名里加入了‘之’、‘道’、‘灵’等这些表示身份的文字。从东晋时期开始,人名从一个字增加到两个字。大多数的人名,新增加的那个字,都是为了表达道教的身份。
所以正文里边,直接用了陶潜。
第253章 只剩下他
王献之从洛阳回到会稽, 带回了两个孩子。一个七八岁的男孩, 还有一个四五岁的女孩子。
王玄之正好要出门,遇到王献之回来,看到王献之还带着两个孩子,他好奇地打量着这两个孩子,出声问道:“这二位是?”
王献之告诉王玄之:“陶潜, 陶姝。我义子, 义女。”
王玄之:……
王玄之愣了一下, 他问道:“再过两载,你要与阿凰成亲。官奴,你就那么急当父亲?”
王献之低头对陶潜与陶姝言道:“这是大郎, 我长兄。”
陶潜立马向王玄之行礼:“大伯父。”
陶姝学着兄长, 向王玄之叫道:“大伯父。”
王玄之:……
人家孩子都叫了, 王玄之也不好再说什么,他从身上掏了掏, 拿出两瓶护肤膏,递给陶潜跟陶姝:“嗯。甚是有礼。”
陶潜与陶姝接过东西, 出声谢道:“谢谢大伯父。”
王玄之点头,见陶潜这么有礼,他问王献之:“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