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本来关系已有所缓和,现在互挑毛病,彼此间顿时又多了股硝烟味,宋竹蹙着眉,狠狠地看了萧禹几眼,仿佛有许多未尽之言都在这眼神里了。萧禹却不管她,反而还有些小小的庆幸:算错干支,终究还算是比较高级的错误,却要比宋竹直接记错了写成白字好。
不想宋先生望着萧禹,反而笑了,“那不是白字,是长辈名讳,粤娘才换了通假。”
萧禹刚才却没想到这一层,他啊了一声,一时窘迫无极:难怪宋竹刚才要瞪他,原来里头有这样的讲究,自己没能事先体会,已是愚钝了,还要说出来笑话宋竹,这是让她辩解好,还是不辩解好?
好在宋先生脾气好,反而为他解围,“你连一字一句都记得清楚,终究记性还是好的。但对《易》,还是犯了浅尝辄止的毛病……”
便把两篇典籍连注疏的要点,又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地给两小说了一遍,萧禹听得如痴如醉,只觉得宋先生把最为晦涩烦难的周易,都说得极为清楚简单,甚而对那些他本来不以为然的卦象,也有令人信服的解释,让他一心投入了学问的海洋中,完全忘记了别的事情。
一堂课上下来,天色已经向晚,宋先生收住话头以后,又道,“《易》之一道,博大精深,然而终究于实务无用,除非大才,否则很难发祥为治世之道,你们之所以要学,是因为不能不懂,却也不要太痴迷了。天下事虽然都可以归结到六十四卦中,但六十四卦却绝不能解决天下所有事情。”
萧禹应声道,“不错,我等入学,当讲究学以致用、学以济世,从这点来说,《易》书浅尝辄止,甚至《孝经》、《礼记》也都学过便是了,倒是《论语》、《孟子》、《中庸》、《尔雅》等,需要细心参详。”
他刚入学宜阳时,想的只是从宋先生这大儒身上学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但几个月下来,早已把自己当成了真正的学生,甚至在立身、立命的大志向上,都受到了宋学深刻的影响,早已不再是旁观者的心态了。
宋先生笑道,“不错,如今言必称三代,其实三代之时,所谓天下,不过是如今的几省之地,又如何能同今日的疆域相提并论?周礼周制若是真那么好,今日岂非还是周天下?有些事,你们自己心里知道就行了,不要跟着书院里有些教授一样,做梦都想搞井田制,那才是真走错了路。”
这还是他第一次提到自己在学术上和书院教授的分歧,萧禹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对学术界的一些纷争,也有了深刻了解,听到宋先生说法,不觉心中一动:“南党推行南学,讲的是变法、新义,北学就以复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