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的眼神,都能够叫下面的人揣摩出几百种意思来,做皇帝的,只要不是傀儡,若是表达了对某个人的不喜,下面的人自然会卖力地让那个人永世不得翻身。
这边徒景年默许了御史对西宁王府的弹劾,又叫西宁王府进京廷辩,而不是上折自辩,就已经明确表明了徒景年的态度,因此,等到金暄到了京城的时候,才发现,自个这回要辩驳的罪名几乎要罄竹难书了!
之前那场清洗,不少御史倒了大霉,他们原本不过是别人手里的枪,当年秉承着自个主子的意思,拼命攻讦对头,比如说那会儿的东宫,结果,徒景年大获全胜,原本那些人自然只能倒霉,能够留下性命都已经是祖宗保佑,新上来的御史要么是之前几次科举出来的,要么干脆就是在詹事府待过的,一个个都是一颗红心向皇帝,徒景年一声令下,就算是要对付漫天神佛,他们都能将罪名编出花样来,何况,不过是个异姓王呢!
西宁郡王的罪名有很多,而且很多都是陈年旧事了,比如说吃空饷,克扣军需,勾结胡族,杀良冒功,然后就是豢养私兵,私藏军械之类非常要命的罪名。
按照那些御史列出来的罪名,只要其中有一半是真的,西宁王府这次就逃不脱抄家灭族的下场了,何况,很多罪名有实有据,这也让金暄慌了手脚,暗自后悔自己不该这么回京,回头就命人写信给自个的家人,叫他们做好应变的准备。
但是金暄没有发现的是,他的信使第一时间就被拦截了下来,而平安州那边,原本承庆帝在的时候,就埋下的钉子也发动了,直接将那边的军队控制了下来,隐隐包围了西宁王府,时刻监视。
一封伪造的密信被送入了王府,只说一切都好,没有发生什么变故,估计最多就是被斥责一番,削去几年的俸禄而已,不过平安州这边只怕是呆不久了,应该会和另外几个王府一样,以后只好长居京城了。
西宁王府这会儿主事的是西宁郡王妃和世子金淮,西宁郡王妃出自东平郡王府,当年也是封了县主的人。他们收到了信,自然是松了口气,他们想不到太远,何况在他们看来,自家与朝廷是有功的,当初要不是第一代的西宁郡王,如今坐在龙椅上的还不一定是徒家人呢!因此,一个个很是笃定,虽说舍不得平安州这块富得流油的地方,但是,在见过长安繁华的人眼里,平安州这地方实在是太偏僻落后了,论起享受来,远远不及帝都,西宁郡王妃本来就是长安长大的,金淮也在长安生活过一段时间,没有对比还好,有了对比,顿时觉得这边陲之地,实在不是人过的地方,何况,西宁郡王妃如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