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怕人不自在,又说:“我家里活计多,什么时候郑昶闲了就过来帮个工,几个鸡蛋还是能给他闺女儿子赚出来的。”这家人人品都不错,郑昶又有眼力见,每回碰上铡草都直接上手,那活计脏得很,他每次都是能躲就躲。
“要有事儿你尽管叫他,小昶别的不行,力气还有一把。”郑昶妈微笑着应了,心里又是感激又是难过,却又庆幸他们家那个傻儿子娶了个好媳妇,交了个好朋友。
中午,宋希把短工的饭食送了过去。正赶上割麦子,这次的短工不少,除了几个在这里做熟了的当地人和南方人,还有几个从天暖以后就一直留在附近讨生活的流民。
每人两个馒头一个地瓜一碗菜,那几个流民都只吃地瓜,馒头最多咬两口,菜是一口都舍不得动的。有一对小兄弟,大的不过十七八岁,小的也就七八岁。哥哥拿了地瓜,又掰了半个馒头,把剩下一个半两合面馒头和一饭盒菜都给了弟弟。弟弟捧着饭盒,给哥哥夹一口自己吃一口,哥哥不吃自己也不肯吃。
宋希看了片刻,端着两个空盆叫上穆允峥回家了。
穆允峥说:“东北除了玻璃农场必须的人手,基本都南迁了。东南沿海也往内陆迁了一批人,咱们这边还好,博海是内海,华北平原也要比长江下游那边海拔高一些,还影响不到。”
宋希沉默一下,问:“这样大范围的移民,秋后怕是又要加税了。”去年他们这边亩产六百斤交税一百五十斤,差不多已经是极限了,再加税怕是要乱了。
穆允峥摇了摇头:“不一定。”上个冬天折损的人口太多了,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绝户村绝户镇,甚至还有绝户县。内迁的人口首先就填充了这些地方,只要今年气候不太糟糕,有一季收成便能养活许多人了。
七月中旬一个午后,糖糕一脸兴奋地把宋希从药房拖到了院中挂着温度计的墙边。
三十一度,可以说是这几年夏天最高的温度。
所有人都高兴了起来。
虽然紧接着一场雨又让温度降回到了二十五度左右再没升高过,不过,总是一个好现象,哪怕这次气温回升短暂了一些。
媒体上把这次华北短暂的高温报了又报,专家甚至预测了一下华北平原今年秋天的丰收前景,各地政府也加强了宣传。效果还不错,从冬天以来就乱起来的民心也安定了许多。
唐叔刷着网上的新闻,感慨:“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哪怕多出来的全部加成税呢!”天灾面前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即使小宋那般能干,护住身边人之余也不过能勉强照顾一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