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地凑上前去腻腻叫了声“娘亲”。
袖里的手禁不住摸了摸随身携带的鹿筋,这动作落入众人眼里,就连曹婳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晤长老引众人出去的时候,忽地想起一事:“敢问陛下,今年常科是否有位王氏考生,叫做王慕之?”
曹致不防听到这熟悉的名字,便想起吏部呈上来的此次常科的名单。
因文帝施行的九品中正制全依赖贤能举荐,至司马氏一朝末年,中正察举已变成几大豪族的内部博弈,凡是选定的官员皆出自豪门大族。
不少寒族的贤能因无法入仕,据此便归入北汉国为匈奴李氏效力,江左的豪门则靠察举的便利将族人遍植朝内。
女帝深知这天下数分的形势不可能永远维系,朝中俱是这些风气奢靡的士族弟子,一旦局势变动,便会大厦将倾。
所幸曹致本是军功起家,并非出生就居于台城,高门大族对她也是颇多顾忌。
自临朝之日起,她便力排众议于建业设置每年一度的常科。
考生只需是江左良民,不论出生高低,都可于建业太守府衙呈交请考材料。
考试只分明经与进士两科,明经只考校典籍默写与前人注释。
进士科则难度更大,不但检验考生的基础,还要另考策论与杂文,也就是对于实事的判断及撰写文章的文笔好坏。
因大族历来也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常科历经五年,高门士子及第的并不少,因此并没有受到大的抵触。
然而出身富贵就会远离民情,曹致便发现豪门士子大多是明经科出身,全赖死记硬背,而进士科则多寒士。
但不论何科出身,高门子弟只要考中了,即使从明经九品做起,很快便可借家中势力青云而上。
而寒族子弟,即便入了六品,但多数被归于尚书台或秘书监,多做草诏和修书的差事,于朝政毫无影响。
曹致之所以记得王慕之,乃是因为他是常科开考以来,第一个拿到进士科头名的高门子弟,只是吏部呈来的是草拟的名次,还待她批阅。
就这一瞬,女帝心里已是瞬息万变,她面上自然不显,只颌首道:“王慕之乃扬州刺史王道之的嫡子,出自琅邪王氏,长老如何认识他的?”
晤长老一脸“怪道如此”的表情,连连称善:“那王檀越数日前随家中女眷来鄙寺布施,也见过这副八部天龙图,当即便对梵境大师敬佩不已,着人拿纸笔描摹了一副。”
老和尚越说越似回到了那日王慕之于寺内挥毫泼墨的当场:“这郎君小小年纪,绘技实属了得。线条如春蚕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