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过于犀利了。
对于神经接驳类的虚拟技术来说,安全性一向是讨论的重点。事实上,若说到安全性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没有几家研究相关技术的公司敢说已经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人的大脑是非常精细的器官,一旦造成损伤就会难以挽回。而对于设计这方面的新技术来说,就算再过一百年,很多研究机构也不敢保证其研发的技术在产生新用途之前不会对人脑产生伤害。
事实上,未曾使用dr.唯心主义之前,风华电子主要的研发难题也是这个。生物波太强,怕会影响使用者的神经组织。生物波太弱,又无法达到需要的效果。
任何新技术诞生之时,往往都伴随着相应的危险与伤害。电被发明和普及的时候,人们就开始陷入触电事故的危险之中;电脑与网络出现的时候,沉迷于相关活动的成年或者未成年人就在一天一天地增多;而转基因物种被发明之后,哪怕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但是社会对于其安全性的怀疑就从来没有停息过。
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畏惧着这些未知的危害,而对于这些新技术避之如蛇蝎……却不知道,这原本就是技术进步所必然会经历的阻难。
但是其实这些技术所代表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可能造成的伤害。
但是,顾臻却不能直接这样说。
这就是作为人类的难处,他不可能告诉别人“我们认为危险性还是存在的,只是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并没有发现它的具体影响,而我们认为相比起它能够带来的改革,相应的风险是可以承受的。”
他只要开口这么一说,明天国内外各大报纸就能铺满对于风华的负面新闻。
幸好对于这些问题,顾臻也是早有准备。
他开口说道:“我们使用的生物波强度相当于一次正常的拥抱或者肌肤接触所产生的强度,如果正常的生理接触不会对人产生伤害,那么我们使用的一些生物波和神经信号也不太可能产生物理伤害。”
“那精神伤害呢?”
顾臻挑了挑眉,回答道:“您指什么样的精神伤害?”
对方的笑容淡淡,停顿了一下,说道:“还需要分类吗?又或者你们的技术确实可能造成‘某种’精神伤害?”
顾臻说道:“我们不能保证虚拟技术不会制造出一些比如过度沉迷虚拟世界之类的精神性问题,因为这注定会是一种极为有魅力的新技术。你的问题太过宽泛,让我有种您可能是在蓄意挑衅的错觉,但是我还是愿意回答一下:我们目前使用的虚拟技术,其可能的危害性,应该会小于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