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杀敌,不让须眉之风采,深憾已身虽才华满腹,惜无用武之地。而余亦深慕诸姊之文章华采,故忽发奇想,余以女身而领兵杀敌,不让男子,全赖圣上洪恩,宽仁知任,不以女子之身而弃余之不用,方始显也。故求圣主再降洪恩,使帝京诸姊可共赴琼宴,与金榜才子相较高下,一展其才华所学,以彰其才名,不致令明珠藏于闺阁,不显于世也。臣女再三叩首以请陛下。”
这消息一传出来,整个帝京的才女们都激动了。且不论这些才女们对木兰郡主那有些复杂的小心思,单就木兰郡主的这则上书提议,她们倒都觉得是极好的,辛苦习得的才艺,自然是想要在人前展露一番,方不负自己下过的那一番苦功。
那些参加杏花宴的新科进士们就更是兴奋了,能和出门名门的大家闺秀们诗文唱和,同场相较,若是有幸自己的才学得佳人慧眼赏识,得娶一门好亲事,那可真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大登科之后小登科,天公作美啊!
便是其他那些不相干的人,眼见有这么一场热闹看,也都是大感兴味,盼着到时候好生出些个风流佳话出来。
因此,整个帝京中人都极为关注皇帝陛下对木兰郡主这则上书的批示。
永定帝和臣子们商议的时候,虽有人反对,但也有人支持。反对的最凶的除了那几个礼部的老腐儒之外,应和者倒也寥寥,不少官员想到自家待字闺中的女儿,觉得这倒是个不错的机会,正好方便榜下捉婿,挑个好女婿,便是没有中意的,只要女儿的才名传了出去,还怕找不到个好婆家。
眼见支持者占了多数,齐王与燕王两位殿下忽然同声出言反对,倒让群臣们吓了好大一跳,真是难得见这两位殿下也有步调一致的时候啊!
于是,皇帝陛下丢下一句容后再议,眼见离杏花宴已经没有几天了,却还没个准话儿,于是整个帝都人民都在猜测心焦中艰难的熬着日子。
直到杏花宴的前一天,皇帝陛下才最终拍板,不顾两位皇子的一力反对,还是准了木兰郡主所请。那些老腐儒们不死心的还要据理力争,皇帝陛下轻飘飘一句,“到时候让众位闺秀戴上帏帽面纱,不就得了,本朝风气开明,便是民间,也没有这么多规矩的。”
于是,到了杏花宴这一天,在曲江杏苑中分列两席,一席按金榜名次坐着一众新科进士,另一席则坐着在帝都中小有才名的数位名门闺秀,帏帽当头,轻纱遮面。
上首自然坐着皇帝陛下,四位皇子坐于他的左下首,右下首的两席则坐着如今帝都最为尊贵的两位贵女。同安公主头戴帏帽,她身边的木兰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