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实证,“说起来,陶知行那么大的买卖,也着实犯不着铤而走险……得了,你留着意吧。”
何盏点头应承,回房将那封信、并一条幽香的帕子摸出来。粉笺上写着:玉笛掐断明月楼,初温别后酒,恹恹残灯照罗袖。昼夜煎,墙外东风似依旧。
看了半晌,何盏脸上渐起红晕,只觉夜风带香,把那张帕子凑到鼻翼地下嗅一嗅,贼兮兮地,像偷了宝物藏在心里。提笔写下:
莫怨东风,不系烟柳,只恨隔绿甃。
在何盏与绿蟾你来我往的书信间,不觉冬来,霜风捣尽千林叶,却有柔情蜜意渐生。箫娘做了个红娘,在其中周旋。
二人越是日渐情浓,箫娘料子碎银,得的好处就越多,真真皆大欢喜。
这日箫娘揣了书信,带上新做的两条帕子踅转陶家,冻得蝎蝎螫螫地进了绿蟾闺房,忽地暖香扑鼻,熏得人骨头缝里颤出来。
走到右边偏暖炕上一瞧,辛玉台那个冤家也在,与绿蟾榻上对坐,二人裙间架着个金丝编的鸟笼样式的熏笼,里头满是烧红的银炭,半点烟不见,墙根下长案上宝鸭袅袅,供着个冰裂纹官窑瓶,插树枝红梅,开得正好,又清香又暖和。
辛玉台穿的是大红羽纱长襟袄,淡粉的裙,珠光宝气地晃着箫娘的眼。箫娘心里暗骂她两句,走上前不端正地朝她福个身。
她也不端正地把手随意抬抬,“哟,这大冬日里头,你倒穿得单薄。”
这样子的开场白,下头通常就要跟着一番嘲弄了,“我说你也是,平日里东家跑西家逛的,打秋风打来不少好料子衣裳的。不拘哪家姑娘奶奶赏的旧衣裳,总比你身上那身薄皮子强,好歹穿上呀。”
说到此节,她作势帕子把嘴一捂,“哟,瞧我都给忘了,你是要强要脸面的性子,人家的旧衣裳,必定是不肯穿的。”
丫头搬了杌凳在绿蟾跟前,箫娘坐下,把手搭在熏笼边搓一搓,眼轻飘飘剔她,“叫姑娘说准了,旧衣裳我是不穿的,倒都是些好衣裳,我拿去典了。”
“典几个钱呀?”
箫娘眼珠子骨碌碌一转,乔做得神秘兮兮的压了声,“东一件西一件,典不少呢。姑娘要不把你那些穿不着的衣裳拿来给我,我去典来,咱们两个按利分成?”
“我撕你嘴!”官宦富贵人家,最忌讳人说典当东西,只怕外头听见揣测他们家落了败。恼得玉台拍案而起,一个笋指吧她鼻尖指住,“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你哪知眼见我家要典东西?”
绿蟾夹在当中,只得起来调和,“好了好了,玩归玩闹归闹,不要生气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