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晦气。
弄完,他也不睡觉了,开始看向下一道题目。下一道题有些长,题目道:“ 王者与民信守者,法耳。古今宜有一定之法。而孟轲、荀卿,皆大儒也。一谓法先王,一谓法后王,何相左欤?我国家之法,鸿纤具备,于古鲜俪矣……夫欲综核则情伪有不可穷;更张则善制有不必变。诚不知所宜从也。”
第26章 去寺庙 这个题目它涉及的是法的去取……
这个题目它涉及的是法的去取存舍, 这里考生要思考的是旧法如何承袭,良弊如何判断,出题的水准极高, 颇为棘手, 也可以直接说这道题目就是出题人在问策。杨云清没有想到在府试之中会遇到如此有难度的题目。当然,若是此题做的出彩, 也很容易从一众考生中脱颖而出。
杨云清思索再三,主要确定了两个方向, 一个是立法理, 一个是仗理评法。想到这, 基本的思路也出来了, 这个时候已经是深夜,杨云清放下手中的笔, 打算明日再写,否则太困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思绪不清, 逻辑不通。
号舍很窄,床板也不宽, 还好杨云清身量尚小, 斜着躺下把腿伸出去也不必蜷缩着, 若是一个成年男子, 那就需要憋屈地过上一夜了。
第二天早上, 杨云清是被一声巨响惊醒的, 声音来源应该就是他附近的某间号舍。起来之后, 理了理衣服,杨云清一边蹲下用水壶中的水洗脸漱口,一边竖起耳朵听外面的动静。
听了半天, 从外面衙役的只言片语之中,杨云清明白了发生了什么。原来是有一个考生,早上拿起水壶的时候,一时失手,将水壶摔到了地上,而且还将考卷弄湿了。这个时候,还隐约可听到一阵崩溃的哭声,之后杨云清又听到了一句:“肃静!”,这个时候连隐约的哭声也消失不见了。
杨云清心里一边同情着那个考生,一边看了看手中的水壶,小心翼翼地给它放到了旁边,然后将手和脸擦干,才敢靠近自己的考卷。
昨天晚上杨云清已经有了大概的思路了,但是现在他剩下的时间很足,所以他就先在素纸上完整的草写了一遍,“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惟其实事求是,而不采虚声,信赏必罚而真伪无眩……”,大概意思就是现代的以人为本,从百姓的角度出发,然后行法得当,旧法善用,接着又提出了一些比较实在的做法等等。
洋洋洒洒写完后,杨云清才放下毛笔,甩了甩手腕。然后又将素纸上的墨汁吹干,拿起来通读了几遍,之后杨云清又用了一个时辰修改了一遍,满意了之后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