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蔓华哽咽道:“很好,我们过得很好!”
他们笑着点头,“那就好,那就好。”
这个百年?的梦,终将?得到圆满。
第31章 博士答辩会
两年后。
当同届同学为大四忙得团团转的时候, 宁蔓华已经在准备她的博士论文。
是的,她把“火箭计划”原定?的4年硕博,硬生生压缩到两年了。
同年进校, 同年毕业,只不过,别人拿的是学士学位,而她已经是拿博士学位的人了。
不过,在外界的很多人看来, 除了大一那年在《physic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卡门猜想的证明》外,宁蔓华此后的表现可以说是平平无奇。
她再也?没有公开发表过特别重磅的论文, 除了校内奖项外, 也?再没有获得过任何值得炫耀的大奖。
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看起来泯然众人。
*
在遥远的中南省。
距离高考还有100多天,华兴市第一中学高三(5)班的尹舒舒, 成为了全市首位保送生。
三年前, 这?个女孩从贫穷的南山村走出来,进入了全市数一数二的高中, 如?今更是在一众尖子中脱颖而出, 获得了与航大的签约机会,保送至航空航天专业。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记者问她:“你为什么选择航空航天专业?”
女孩的眼里涤荡着青春的光芒:“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看星星吧, 仰望苍穹总是能激发人的好奇心, 我想看看,我们有没有可能去太空拍星星?” 很好, 标题有了, 就叫《我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记者一边想着,一边低头在笔记本上唰唰唰地写着, 接着问:“那你有偶像或者榜样吗?”
对于跑线多年的教育记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常规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一般都中规中矩,通常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科学家。
但是,尹舒舒给出了一个听起来很陌生的名字:“宁蔓华。”
记者一愣,抬起头问道:“谁?”
“就是曾经获得洛伦佩斯奖提名的宁蔓华,她是我的榜样。”
尹舒舒始终记得,3年前在华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上?大放异彩的宁蔓华,更记得她说的那番获奖感言。
也?就是从那天起,15岁的尹舒舒走上了人生的分岔口。
在初三的最后一个学期,她没有跟同村的小姐妹出去打工,而是发了狠似的读书。父母不肯给学费,她就自己挣,上?山挖麻芋子、下河捉鱼卖……年迈的爷爷奶奶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