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的路,祝连国骑的很慢,可村口还是出现在眼前了。
“你明天再过来一趟吧,我做些东西给你带着路上吃。”临分别前温玉梅叮嘱他说。
“好!少做点吧,别太辛苦,不用担心我会饿着自己。”
“知道啦!”
注视着梅梅远去的背影,听着她拖长的尾音,就知道她不会听自己的。真是甜蜜的负担啊,祝连国摇头失笑。
两天后,祝连国背着梅梅给他准备的煎饼和油炒面,还有绑在腰间的钱袋再次出发了。
这次,他们车队的目的地是石家庄。
就这样,祝连国从跟车的变成了跑车的,最后也成了车队的门面人物,日子在不停地忙碌中滑到了1983年的秋天。
当秋收的热度过去,温祝两家却正是忙碌的时候。祝连国老家的兄弟侄子也都过来了,开始忙着在郝家村起新房。
这里人口少,家家户户的宅基地都批得很大,县里对于向人口少的地区搬迁入户的情况支持的很,尤其是听说祝连国还打算包山种田开垦荒地就更是高兴。
上辈子刚结婚的那几年,祝连国一直住在温家的西院。最开始是没钱起房子,后来能盖房子了,宅基地也变得越来越小,村里这些人家最开始起房子的一个能抵得上后来的三四个。
80年代初盖两间平房,大概要七八百块。祝连国这两年没少赚钱,存款足足有五万块,对于万元户都能上报纸的年代,他算是顶有钱的了。
可财不露白的道理他还是都懂的,祝连国也没有好高骛远。先起两大间住着,宅基地有了以后在这个院子里可以随便盖。他最终是想盖成乡间小别墅的,但现在这样弄就太打眼了。他和梅梅都说好了,要先把钱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