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苗都出来了,还是没有下一场雨,而且河里的水,慢慢的也减少了,这时候的老人们都看出来了,这是真的要干旱了,很多人家都把棺材本拿出来买粮食了,可是现在的粮食的价钱已经是原来的六七倍不止了,即使你手里有钱,粮食铺子也不愿意卖!
村里的人用水车开始浇地,因为河里的水也少了,上下游的村子里,就因为开始挣水源打了好几次架,毕竟庄稼是人们的命根子,水少了收的庄稼就少。
王成和绣儿家里虽然没有种地,但是村里打架的时候,王成也要去,绣儿每次都嘱咐王成离的远一点,别上打架的中间去。王成心里知道这样做也许是不地道、不讲义气,但是王成还是按绣儿说的做了。
王成也知道,如果自己因为争水源,出了事,倒霉的只会是绣儿和王平,得到的只不过是人们的一句讲义气,和心底的同情,甚至时间长了,同情都没有了。
每次王成出去的时候,绣儿在家提心吊胆的,就害怕王成出事。
因为干旱,现在人们都舍不得花钱了,绣儿的铺子还有三件租出去的铺子,之后绣儿家里卖桌椅板凳的铺子,因为自己的房子不用拿房租,还开着,再就是宋掌柜看着的粮食铺子。其他的三家都关门了。
尔娘,走的时候,没有哭,只是对绣儿说:“年景好了,咱接着干。”
李元义家和赵宝吉家走的时候都哭了,这买卖都是刚刚做起来,眼看着越来越好的时候了,却因为旱灾,什么东西都卖不动了,叫他们怎么不伤心!哎,这都是命,万般不由人。
李元义和赵宝吉两个人,也是哀声叹气的,可是没有办法。
王平和李元义的关系最好,李元义走的时候,王平哇哇地哭,问“李大伯,你什么时候回来?”
李元义听见王平的话,四十多岁的汉子,当时就红了眼。
☆、第八十七章
人们已经确信干旱了,都比以前更加节省了,即使家里有不会跑的孩子,也不例外。王河家就是这样,本来头几年风调雨顺的,家里多多少少的还有二十多两银子,在平时的时候也算是不少的了,可是今年就不行了。
值得庆幸的是,王河家看见绣儿几乎像魔障似的买菜的时候,王河家除了自己家里种的菜,也买了好多的菜。当时王河娘还说年轻人就是沉不住气,现在王河娘很后悔,那时候的菜还是很便宜的,百十文钱就能买一牛车,现在王河娘熬粥的时候,里面就放一些菜,毕竟菜也是顶饥的。
王河家的第二个孩子是个小子,叫王小虎,现在已经五个月了,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