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这段时间内天下大势的变化。
实际上,关羽死后一个月,重大事件就接连发生。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太子曹丕继承魏王王位。十月,曹丕逼汉献帝禅让,代汉称帝,改元黄初。第二年四月,刘备称帝,建元章武。八月,孙权接受曹丕册封的吴王称号,次年建元黄武。
这样一来,当时的天下就有了三种年号(曹魏的、蜀汉的和孙吴的),两个皇帝(曹丕和刘备),一个独立王国的国王(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孙刘联盟也公开破裂。
夺取南郡后,孙权与刘备彻底翻脸,宣布只承认刘璋是益州牧,曹操则宣布孙权兼任荆州牧。也就是说,孙权承认曹操是中央,曹操承认荆州是孙权的,他们也都不承认益州是刘备的。按照这个逻辑,原本既是荆州牧,又是益州牧,还是豫州牧的刘备,现在什么都不是。
刘备当然不会善罢甘休。
于是,刘备在称帝六个月后,发动了顺江东下讨伐孙权的战争。由于刘备驻军猇亭(猇读如消,在今湖北宜都北)和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故史称“夷陵—猇亭之战”,简称“夷陵之战”或“猇亭之战”。
夷陵之战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堪称这段历史上的三大战役,而且都以战争发动者的失败而告终。官渡之战是袁绍发动的,袁绍失败。赤壁之战是曹操发动的,曹操失败。夷陵之战是刘备发动的,刘备失败。
这是天意,还是人谋?
人谋。
其实,杀死关羽夺取荆州以后,孙权就很清楚自己与刘备的关系已经彻底破裂,即便承认他是益州牧也无济于事。于利,刘备要夺回荆州;于义,刘备要报仇雪恨。一场大战势所难免,孙权不能不未雨绸缪。
因此刘备称帝后,孙权就把自己的前线指挥部从公安迁到了鄂城(今湖北鄂州),改名武昌(不是现在湖北武汉的武昌区),并在长江沿岸布下道道防线。可见孙权一直在提防刘备,他打的是有准备之战。
为此,孙权还在政治上积极靠拢曹魏,甚至向代汉称帝的曹丕上表称臣,等于公开承认曹丕篡汉是正当的,曹魏政权是合法的。对此,江东集团颇有不同意见。孙权却坦然地说:想当年,高皇帝不也接受了项羽的封号,当了汉王吗?随机应变,权宜之计,有什么关系呢?37
这也就是孙权才干得出来的事。
事实上,容貌奇伟目露精光的孙权十分沉得住气。前面说过,他其实是赞成鲁肃的设计,也是准备要当皇帝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