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可以分别看作是面条和馒头的祖先,而随着与西域的交流,烤制的胡饼也传入中原,它是火烧、锅盔这一类面食的祖先。
汤饼和蒸饼不方便携带和储存,但这恰恰是胡饼的优势。
于是,胡饼成为往来西域与中原的商旅客人们的必备。
但胡饼这种烤制的烧饼,时间一长就会变得干硬、难以下咽,让它变得能食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一碗热汤。
所以,“爱喝汤”“汤泡馍”的吃饭,不仅是在中原地区,沿着丝绸之路都有迹可循。
而开封也好,洛阳也好,除了是闻名天下的古都,也是多灾多难的城市,在逃荒的路上,一碗汤一块饼是一个人活下去的希望。
即使是在安稳的岁月,真正吃饱饭的日子,其实也不长,在物质不充裕的日子里,一块粗粮馒头,一碗汤就是一顿饭了。在当地人看来,这样吃不仅舒适,还抗饿。
所以,就算最困苦的岁月已经过去,已经形成的饮食习惯不会轻易地消逝,山珍海味自然好吃,但最能打动开封人的,还是清晨路边的这碗汤。
李老师一边讲述,一边拿出手机,给冬子看那上面的照片。那是几年前拍的,当时的像素不是很高,所以照片清晰度差了点,再加上,李老师的手机已经在近些年换了好些个,每次换手机,都要把这些照片转移到新手机上,可见,他对开封美食的喜爱。
这种喜爱,到了某种不正常的程度。
是的,冬子也知道其中的一些汤。刚才李老师所说的,胡辣汤或者羊肉汤,在西安,冬子也喝过各种不同的版本。可以推测,其它汤,也有自己的特色。但是,这些汤,对烹饪技术的要求,并不是那么苛刻,对厨师的钻研精神,不可能产生现在这老师,这种近乎偏执的热情。
冬子在微笑中,把手机准备拿给吴老师看。
“我不看,我都看了好几遍了,他经常拿给我看。陈老板,你不晓得,他在开封,有故事。”
“莫乱扯,你就说,这些汤,好不好吧?”
从李老师那窘迫的表情来看,这种故事与那种事情有关。这就不得不涉及个人隐私问题,冬子决定要回避它。于是,从另一个角度,拉开话题。
“对,不仅是汤好,品种多,更重要的区别在于,它们不仅把汤当主食主菜,并且,让其它所有食材都成了汤的配角。这样算来,在那里,汤,才是餐桌上最重要的主角,这就是它的地域独特性了。”
冬子总结得不偏不倚,大家也就终止了这个话题。李老师为汤争一口气的想法,其实,火锅就已经解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