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批考察了他们的才能之后,就任命了其中的翘楚者,如辟乐详为文学掾,毋丘兴为兵曹史,孙资为记室书佐。
至于兴教化一事,尽管河东初定,百业待兴,但和严授、卫觊、裴潜等人商议过后,阎行还是决定要拨给钱粮,重新修缮郡县的学校、乡亭的庠序,任命士人担任学官,教化学子。
一来是因为北境的白波,原本就是假托黄巾之名起事的,而卫固、范先等人也是蛊惑人心,反叛郡府,阎行入主河东,讲究名正言顺,这人心向背,自然就需要通过教化百姓来取得,而重视培养人才,这也是一个为政者需要格外重视的。
框架要提前搭建,至于日后如何改革,则是后面的事情了。
可以说,前面阎行和严授、卫觊、裴潜等人商议后,颁行全郡的这些政令,一经推行,就都受到了士民百姓的拥戴。不管是收骸骨,清算流失人口,还是派兵守卫境内城邑,亦或者举贤良,兴教化等事,都是惠泽众人的事情,政令在境内推行无阻,阎行的为政声望也节节攀高。
但后面这些诏令,则不同程度受到了各方面的掣肘和声讨。
说到底,还是一个“利”字。
前面的这些惠泽百姓的事情,不管是出兵收复城邑,还是修缮学校,任命官吏,受益的是所有人,而钱粮布帛则是从郡府之中调拨出去的,但后面阎行做的这些事情,则更像是在与“民”争利。
第一道,郡府传檄各县,但凡是因为战乱、天灾而脱产流亡的人口,返乡著籍后,免除下一年的田亩、口算赋税,以便让他们安心下来,重新恢复生产,缺少田地、耕牛、种子的,由官府假公田、贷种、食、借耕牛。
而在政令下达后两个月内,如果有逾期不归、滞留外地的流民,各县派出游徼、亭长收捕,按照游荡、不事生产的罪名重惩,那些故意藏匿、收留、役使他们的人家,也要连坐同罪,处以重罚。
这一道檄文已经下达,顿时在郡县之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河东这几年战乱频发,地方豪强中吞没无主田地,招揽流民为佃客,趁机发高利贷的,不在少数,可郡府这前前后后的政令联系在了一起,就变成了针对他们的策略。
想要钩出他们已经吞下的肥肉、断绝他们的财路,怎能够不引起他们的反弹?
一时间,原先那些称赞阎行入主河东,为良政、善抚民的声音中,就出现了其他不少争议、针砭之声。
可是郡府的檄文,却是没有受到影响,接着颁行全郡。
大规模的民屯、军屯之前在北境已经推行过了,收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