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例外。
显然,在进行易货贸易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提供的是军火、以及钢铁等重工业产品。
问题是,乌克兰等产粮国需要的却不是军火与钢铁。
说白了,愿意跟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易货贸易的国家,需要的都是轻工业产品,以及电子工业产品。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需要的也是轻工业产品。
赫岑道夫上台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遭遇了粮食危机。这就是,乌克兰等国拒绝接受德意志第二帝国提出的粮食贸易协议,明确要求德意志第二帝国要么拿硬通货、要么拿对方开出的货物进行交换。
当时,与乌克兰等产粮国的谈判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在赫岑道夫上台之前,德军总参谋部制订了一份推翻乌克兰政权的军事行动方案。
也就是说,如果谈判以失败告终,就要通过军事占领的方式来控制乌克兰等产粮国。
显然,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赫岑道夫上台之后,不但立即终止了军方的愚蠢行为,还首先访问乌克兰,直接向乌克兰总统提出,如果乌克兰拒绝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出口粮食,那么德乌关系将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而且他也无法阻止事态恶化。
当然,赫岑道夫也给乌克兰总统带去了一份礼物。
这就是,只要乌克兰肯在粮食贸易中做出让步,即接受德意志第二帝国提出的贸易支付方式,他将保证在任期之内结清所有款项,并且偿还所有欠债,确保乌克兰不会在粮食贸易中遭受损失。
赫岑道夫的保证,为他赢得了三年时间,即德乌签署了三年的粮食贸易协议。
事实是,赫岑道夫最需要、最为欠缺的就是时间。
更重要的是,对他推行的改革来说,三年显然不够。别的不说,德军就不可能在三年之内从巴尔干撤军。
此外,赫岑道夫的改革也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做个简单的比喻,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像是一辆在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时一百公里的速度行驶的汽车,而赫岑道夫就是这辆机车的驾驶员,就算他已经踩下了刹车,汽车也不可能立即停下来,更不可能马上调头行驶。
赫岑道夫已经踩下了刹车,但是汽车在惯性的作用上,依然在向前行驶。
这就是,在赫岑道夫努力推行改革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仍然在奉行与中国全面对抗的基本国策。
在此影响下,帝国的军备开支依然居高不下。
做为政治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