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环境是避谈前朝事,但作为谢琰祖籍所在,谢琰又已经死了几百年,襄城中自然少不了谢琰的传说,只是不至于大街小巷广为传闻罢了,但仔细打听一下便可知。
谢琰的传说还跟秀水村后面的鹤望峰有关。
秀水村后面是小玉峰,小玉峰再后面翻过几个山丘就是天下闻名的鹤望峰。因为鹤望峰名头太过响亮,这附近的一片山头都被叫做鹤望山,秀水村的村民说起自己的村子从不说“小玉峰下的秀水村”,而是“鹤望山下的秀水村”,可见村民们对于邻近鹤望峰是多么与有荣焉。
襄荷从小就是听着鹤望峰的传说长大的。
据说谢琰时为宋城太守,因不满当时朝廷苛政,不忍见生民涂炭,因此愤而起义,广召天下英雄,兴师北上讨伐王室,临行前于襄城集结,于鹤望峰顶(当时还不叫鹤望峰)与义军诸将领誓师。而就在谢琰率师离开襄城的翌日,襄城百姓发现鹤望峰顶上多了一块巨石。此石重逾千斤,形如仙鹤昂首北望,石身上有隐隐青苔,隐约现出“鹤望君归”四字,时人皆啧啧称奇。
三年后,谢琰已黄袍加身,成为一国之君,是年定国号为宋,年号歂岳,死后追定庙号太|祖,因此后世常称谢琰为宋太|祖歂岳帝。
歂岳三年,谢琰衣锦还乡,故地重游,见峰顶巨石乃曰:“此石待我也。”谢琰话毕,巨石形如仙鹤头颅之处微倾,由昂首北望状变为垂首称臣状,仿佛在应和帝王之语,翌日,石身上青苔仍在,但“鹤望君归”四字已然消失。
这便是鹤望峰名字的由来。
襄荷初听这个故事时还暗暗吐槽,心说古代帝王可真喜欢来这一套,什么醉斩白蛇啦、什么梦日入怀啦,真是怎么离奇怎么玄乎怎么来。不过这个“喘月”帝倒是舍得下功夫,也不知是怎么把那么重的石头运到峰顶的。就是取年号太不上心,这世界可是有“吴牛喘月”这个词儿的,他是哪根神经搭错才取了这么个年号啊。
等到她终于脱离幼儿时期,话说清楚走路稳当,跟着兰郎中在附近州县走医两年,自觉已大致摸清这世界时,便准备利用穿越种田文发家致富大杀器之——猪下水——来赚取第一桶金。
要赚钱首先就要考察市场,就算是卖个猪下水也是一样的。秀水村地方太小没市场,秀水村旁边的秀水镇也差不多,要干就干有发展前途的,襄荷将发家地定在了襄城。然后她便开始打听襄城有名的食肆酒楼,然后她就知道了襄城百年猪杂店——“谢记太|祖猪杂”。
仿佛事先知道考卷信心满满打好小抄准备考试临了却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