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并没有什么所谓的黄道吉日,就定在三天之后,恭亲王带着一溜奶妈看妈进来接人,在寿安宫宫门上抱了大阿哥进慈宁宫谢恩。太后的决定甚至没有通过任何臣工,就那样让人把孩子带走了。颂银看着恭王志得意满远去,暗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太后要为皇帝扫清障碍的意愿是好的,只是使的劲儿过大了,反而着了别人的道。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她帮不上容实太多忙,大阿哥出宫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遗诏了。那张诏书不知还在不在陆润手里,万一已经交给皇帝或是毁了,那么这件事就得冒风险。所以她还得想法子试探陆润,只不过现在不是时候,大阿哥才出宫,陆润对皇帝也没有什么不满,他怎么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所以缓一缓吧,等时机到了再说。
她依旧闷头干活,皇帝的婚仪耗资巨万,当然也并非只有内务府单打独斗,需要几个衙门分工合作。比如由翰林院撰写册文、宝文,礼部制造金册、金宝等。皇帝迎亲和普通人一样,纳彩纳征一样也不能少,这些才是由内务府承办。换句话说但凡使钱的地方必找内务府,内务府就是个大写的钱字。皇帝的礼金要重一些,不过这新女婿是拿足了乔,丈人爹家不伸一根脚指头,全由使臣持节代办。所以嫁给皇帝有什么好,丈人连一声阿玛都听不着,见了他还得跪拜磕头,养的闺女相当于白扔。
太后对于此次大婚很看重,说:“自太/祖开国以来,只有一位皇帝在宫里迎娶过皇后,咱们万岁爷是第二位,孛儿只斤家的闺女好福气。”
宫廷是有这个规矩的,当王或是储君时娶的嫡福晋,登基之后直接封后。那些皇后授了金册金印,便随意在东西六宫择一处作为寝宫,没有机会好好走一走紫禁城的中轴线。登基后迎娶的皇后则不同,新后的凤辇从午门进来,经太和、中左、后左门到达乾清门,步行穿过交泰殿,有幸在坤宁宫住上三天,这也是朝纲永固的象征。
颂银只管诺诺称是,把大典布置的进程向太后回禀。诸事繁琐,一个恍惚已经到了四月里。
进入四月,颂银的心便提到了嗓子眼。她也差人打听河工完成的情况,实在是时间太紧迫,又逢霜冻,归海闸的修缮遇阻,并没有能够如期完工。初六那天阿玛回京复旨了,她听了消息急匆匆赶往乾清宫,不能进正大光明殿,只能在滴水下打转。
不出所料,皇帝雷霆震怒,拍桌呵斥的声音传出来,听得她心惊肉跳。本来天不时地不利,贻误也是有情可原,栽就栽在拦水大坝没打牢,闸口重修时江水倾泻而出,淹了下游的百里农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