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都找不到。
和想象中的一样胡老校长是个干瘦的老头,脸上的法令纹很深,眼窝深陷,露出的鬓角头发花白,他正坐在向阳的窗户下的摇椅里,独自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尤晓莺和魏老师上前向他问好,他却仿佛没听见般,一动不动半点反应都没有,果然性格古怪。
给他们开门的大姐上前不好意思小声道:“我爸就这脾气,他看书入了神,谁叫都不应。要不你们先坐着等会。”
说着便手脚麻利地腾出了两个方凳,尤晓莺接过凳子,和这位大姐一句两句的搭上话。大姐性格直爽,通过聊天尤晓莺才了解到原来这位大姐是胡校长的女儿。她高中毕业作为知青分配到农村,当时以为再也回不了安县,便与插队当地的农民成了家。后来赶上知青返城,因为舍不得孩子便留在了农村没有回城。去年因为儿子考上了安中,一家人才进了城,暂时在父母家落脚。
“那胡姐,你进城以后在那里工作?”
“在城里工作那有那么容易,我都四十好几的人了,现在又是农村户口,工厂里招工人都不够格。我家那口子还能在工地上当个小工干力气活,我就只能在街道办事处接点扫马路的活。”胡大姐叹气,凑近尤晓莺耳边道,“就这工作,还是我爸以前的学生肯帮忙才得来的,我爸知道了发了大半个月火。”
尤晓莺安慰道:“胡姐你现在日子是苦了点,但辛苦这几年把儿子栽培出来,他以后指不定还能考上大学,到时候享不完的福气。”
胡大姐也笑:“我和他爸现在就指着儿子能出息了。”
……
过了将近两个小时,房间里日光减弱了,胡老校长才合上了书页,双手放在书的扉页上,转头搭理尤晓莺他们。
有了胡大姐的帮腔,这位不近人情的老人脸上的表情也和缓了些,耐着性子听尤晓莺将来意讲清楚。之后,又问了尤晓莺几个很专业的教育的问题,尤晓莺准备不及,回答得磕磕绊绊的,他的脸色一下就黑了。
这情况尤晓莺只好连忙补救:“胡老,我们年纪轻、空有一腔热血,始终欠缺经验。即使学校办起来,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耽误了学生的学业,才想到找您这个德高望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我们把把关,提提醒!”
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性格再古怪的人,也喜欢听别人说自己好话。
胡大姐也在一旁热心帮忙:“爸,小尤他们做的是好事。你不知道现在农村的孩子要在城里上学有多困难,乡村学校老师本来就少,如果不是靠你给小野(胡姐的儿子)整理的学习资料,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