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乐意自己弹,也乐意听人弹。
或是山水之间自弹自乐,或是好友相聚长歌一曲,或是酒宴酣处丝竹齐奏载歌载舞。
文人和音律至少紧密相连了两千多年。
即使跨越千年,苏轼还是那个苏轼。
他依然喜欢交朋友,依然喜欢尝试各种新鲜事物。
苏轼和对面的小男生虽然交流起来有那么一点语言障碍,但对于他们来说不算什么大问题,用手比划能比划明白的就直接比划,实在不行还能打字沟通。
苏轼本身底子不错,只这么你来我往地教了大半小时,居然已经能弹上一两段了。
学习这种事本来就是需要反馈的,苏轼一看自己能成调了,顿时学得更来劲,那上手速度连对面的吉他大王都震惊不已。
吉他大王教得更认真了。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苏轼的学习过程太有感染力,评论区不少人表示自己拿出刚买的吉他跟着学,居然也能弹出简单的调子来!
到后面那些很久不弹吉他的人,也忍不住拿出了自己的吉他。
一开始只是一两个人加入,后来居然发展到几十近百个。
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有的是学生,有的刚失业,有的曾做过音乐梦。
他们隔着屏幕和苏轼两人弹起了一样的调子,相同的旋律在不同的地方齐齐响起,仿佛在无形之中汇成了声势浩大的合奏。
很多人一起做同一件事,莫名就让人觉得很快乐。
不少后面进来的观众都觉得这个直播间的画风非常奇特。
别的直播间要么劲歌热舞,要么激情开黑,要么剑走偏锋玩各种花样,这个直播间却是一个教得认真一个学得认真!
偏偏这直播间的观众还特别入戏,愣是营造出一股子全员参与的热闹劲!
整个直播间有种“你要是不学点什么就没法和其他人一块玩儿”的奇妙氛围。
呔,好怪!
居然有点不想走。
吴普见苏轼明显沉浸于交朋友学技能的快乐之中,也就由着他自由发挥去了。
接下来两天,每个人都在适应新生活。
货郎和木匠每天负责把食材和木柴扛到大厨房,顺便轮流上屋顶逐片逐片检修瓦片。
元娘负责烧火做饭,小囡跟在徐大屁股后面帮忙拔草。
两个小绣娘在认真学画刺绣图样。
韩娥则是跑到没人的地方练歌。
偶尔货郎两人扛着东西路过听了一耳朵,都有点恍恍惚惚,脚步跟要飘起来似的。
冷冷清清的博物馆忽然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