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桌案后的两位评委,微微一笑,轻施一礼后落座。
一片寂静,带着些许懵然,带着些许迷惑,带着些许深思……
宴池略思虑下,恍然抬头,眸中的异彩竟是如此绚烂夺目……
“李先生,您看,此诗如何?”萧逸请教道,眼中笑意却是满的漾了出来。
李儒看着萧逸道,“萧学士怕是早有评断了吧!”眼中同样含着笑意,一种惜才之意。“诚然,这首诗听似脱口而出,句句明白如话,字字平淡无奇,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挑出来推敲、玩味的地方。可也正是这“明白如话”,“平淡无奇”,形成了此诗最大的特色:含糊其辞,妙在其中。”
萧逸认真聆听,时不时地点一下头,表示赞成。
李儒续道,“全诗只有区区20字,却涉及到三个人物:寻者、童子、隐者单从诗题便可看出诗中的主角应该是隐者,因为他是“寻”的对象,可是,诗中的四句诗对隐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明确交待:其身份、气质、品格等等,都深深地隐在诗句的背后。这不是含糊其辞吗?”
, “却是如此。”萧逸道。
“而若细心地品味诗句,又不难发现隐者若即若离,时隐时现,活跃在诗句营造的画境深处……诗中的古松、白云、青山、童子、草药,哪一样不与隐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李儒言至此,转头看向那幅由流云居士所作之画,不由慨叹了声。
“时隐时现,若有似无,正是隐者的特点,其意境由于这画儿同根同源……”
萧逸也看向那画卷,轻道,“身居云山,远离尘世,与青松做伴,与白云共游。童子相依,采药为乐,济世活人,性情高洁,隐者之风也。”又赞了一句,“好不闲适自在!”心下起了艳羡之心,神往之意。
李儒点了点头,“在含糊其辞的诗句之中,在隐隐约约的画境深处,隐者风骨,飘然显现。可见,写人不见人,却又在字里行间飘忽闪现,正是“含糊其辞”的妙处。 ”
说着,不由得朝那作此诗之人看去。小小年纪,竟有如此造诣!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慨叹的同时,也为年轻的一代能有如此才华而欣慰。大儒者,当如此耳。
看了看身边的萧逸,心道,此君不更是年轻一代文人的领军人物么?天下文坛,需要这些新鲜的活力啊!李儒用手轻捋了下胡须,慰然而笑。
“萧学士以为如何?”
“晚生不敢,此诗妙在与画卷意境相通,字句间虽含糊其辞,却显妙趣横生。”
“且不只是在意境上,在作者的情绪变化上的表现手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