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连在一起。即国富则民富,国贫则民穷。让百姓知道,他们做的越好,国家越好,从而他们自己也能过得更好。让百姓对生产更有积极性。以利治国,国能丰存,便于民生。但利人治国,民心易分,久则国散。”
“如此一来,岂不是无法可行?”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有几人颇为赞同地点点头。
我微微一笑,“不是无法可行,而是不能一成不变!”
“这五种治国方法,哪一种都有其优缺点。就说德治吧。已是非常好的治国之法,只是长此以往,国必生变。”
“治理国家,不能只是借鉴前人,也不能盲目施政,更不能一成不变!治理方法要顺应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才可以。万物皆有变化,何况人乎?何况治国之道乎?”
“在历史的长河中,长久不变,必遭淘汰。所谓否极泰来,德治久而暴生,暴治更不能长久,通常是短短几十载或上百载,便被更替。文治久而武治生,武治久之,则又生文。几乎是周而复始,天道循环。”
“至于这以利治国么……”我总不能把美国拿出来举例子吧。我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这种治国方法,以利趋人,缺乏国家凝聚力,更是让民族失去意义,生产再发展,技术再进步,没了民族魂,没了核心力,久之必散。”
“是以,治国之道该应天时,和地利,聚人和,才能行之有效,”
讲完这些,我便停了下来,至此,我的五治之论圆满结束。
作者有话要说:
☆、四十四章 潜在危机
论试的结果居然是我和玄坤并列第一。虽然其他选手对这个结果都十分惊诧,但同时又觉得这个结果比较合理。而我没有想到的是,古代的新闻传播速度也快的惊人。这场论试后不久,比赛的内容便被传的沸沸扬扬。其中那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竟然在当时的诸国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朝堂大臣,雄辩之士,乃至书生试子又就君重民重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竟形成了“亲君”与“亲民”两派……而“五治之论”一出,在被许多人嗤之以鼻的同时,又被更多的人推崇备至,甚至后来被载入经典……这着实是我始料未及的。
论试之后,玄坤便不见踪影,直至晚间,他方才回来。
于是,我们五人聚到一处聊天。白天的论试,我与玄坤各得了一个精致的玉牌。上面刻着“论才无双”的字样。背面栩栩如生地雕着一条龙,刻工精细,质地莹润。我本就是喜欢玉的,不禁开心的把玩起来。玄坤似乎毫不在意这个结果,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