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福满生亏,四少爷瑞哥儿出生后小王氏便隐隐现了气血不足之症,拖了大半年光景终是回天无力,撒手而去。
老太太悲痛过一阵子后,决定从娘家那些新茬儿的女孩子里再选一个出来,一来好拿捏,二来总归是血亲,进了门也不至于亏待了小王氏留下来的三个孩子。王氏自己一心想的好好的,谁知一向可心的大儿子却举了反对牌,郑佑诚沉默着不同意王氏的安排,并且已然自己看好了一门婚事。
儿子主意正也就罢了,王氏忖度着若他看上的是哪个名门闺秀也还尚可,结果一问之下不过是个富贾人家的女子,托着先帝大开恩科的福,其族里出了个秀才,前年这女子的哥哥不知烧对了哪路香,竟中了举子,邓氏一门便觉自己也可堪称书香门第了!
王氏出身名门世族,虽现今早已不复当时之势,但打心底里看不上这等毫无底蕴的人家,自是不许,但一向少言的儿子却对她游说了两个多时辰。
这不但没能劝成反将王氏气个够呛,觉得儿子如今真是大了,竟对自己也忤逆起来,气的闹了三天绝食。郑佑诚便在王氏院子里连跪了三日,但对婚事却是硬不松口,最后不知用了什么法子竟说动了老太爷,老太爷一锤定音的将婚事给定了下来。
王氏气的差点没吐血,自此,娘俩的心结便种下了。
邓氏进门后,王氏没少给她立规矩、穿小鞋,这邓氏也是个刚硬性子,因此婆媳间的摩擦自然也没少了,直到后来邓氏怀了郑明玥之后才稍稍好了些。
按说邓氏进门后便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他们也理应养在邓氏房里。但老太太却以邓氏没养育过孩子照料不周全为由将三个孩子养在了自己跟前儿,当然,王氏说这话的语气完全不是商量,而是告知。
是时二少爷昭哥儿已快虚七岁,到了开蒙的年纪,老太爷没有单另往府里请西席,而是坚持将他送到了大儒范先生处,老太太也是知晓范大儒的名号的,并不是什么学生都肯收,昭哥儿能入他的眼确是幸事,因此虽心疼却也让他去了,今年过完年瑞哥儿与二房的慕哥儿也到了年龄,便随着哥哥一同去范先生处听教,不过能不能进了书院怕是得到清明之后才知晓。
想到这几位哥儿都要回来,龚嬷嬷的整个人的精神都为之一震。
老太太不喜邓氏自然也怎么不待见七姑娘,更因怕大姑娘郑明珠念及自身伤心,故而平日里从不多看一眼、多问一句,今儿这事退一万步的说她真告到老太太跟前,老太太怕还不能信呢!
念及此,龚嬷嬷嘴角微翘,瞅一眼香钟燃的差不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