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黑手,为了维持这么大的产业,各地代理人的盈利压力肯定不小,注定了经营策略会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为导向。咱们放出潞王炉的风声,在外界看来是块肥肉,他们绝不会缺席。”
“来献宝的造假团伙,估计会有很多,你怎么分辨哪个是老朝奉?”
“自然是承诺给最多香炉的那个。”药不是毫不犹豫地回答。
“为什么?”
“两个字,规模。”药不是又竖起两根指头,“别忘了,我们要的潞王炉不是一个、五个或十个,而是三百六十来个。这么大的数字,加上咱们又故意把时间卡得很紧,制假工坊不上一定规模,绝不可能一口气拿出这么多来。按这个思路去找老朝奉,基本没跑。”
这次不等我表示赞叹,药不是主动开口:“你看,许愿,我不必具备古董常识,只要从企业经营和产能角度去分析,就可以得出正确结论,所以逻辑才是……”
“行了,行了,你闭嘴吧。”我赶紧起身,离开他的房间,不然耳朵要起茧子了。
这兄弟俩虽然风格不同,碎嘴子这点还真是挺像的。
接下来几天的发展,和我们预测的差不多。白天李约瑟继续四处考察开会,一切如常。晚上我汪讲师开始忙起来,不断有康主任介绍来的朋友,神秘兮兮地带着东西来找我。
一开始来献宝的,都是带着一两个香炉,每人都有一套说辞。有说祖上是替潞王守陵的,蒙藩王赏赐,得了这么一件宝贝;有的说祖上是盗墓的土夫子,这香炉是在潞王坟里刨出来的明器。还有的人更干脆,自称是潞王后人,要跟李约瑟认亲。
至于他们献来的香炉,真是一个比一个惨不忍睹。不是腿歪耳斜,就是形制不对,有一位带来的炉子居然金灿灿的直晃眼睛——拜托,来之前好歹做做功课,潞王炉是金铜炉,不是纯金炉啊!
潞王炉我没见过实体,但明代的所谓金炉,不能望文生义,不是真的纯金,而是风磨铜掺入一定比例金银,主体还是以铜为主。铜质若是足够精细,金银之料浮于表面,用鹿皮轻轻擦拭,能看到隐隐有金银光泽泛起,幽深而不夺目。
那个朱常淓用大金饼铸香炉的传说,估计是民间以讹传讹。老百姓信不奇怪,玩古董的若信那个,按照纯金炉仿造,可就太不专业了。
其实这都怪我们,没有给他们留出充裕的调研时间。
面对这些人,我不得不板着脸来鉴定,然后把他们一个一个客气地送走。康主任来探过口风,我的回答是这些假的简直不像话,很容易会被李约瑟拆穿。我这种挑剔恶劣的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