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什么?”药不是问。戴海燕思忖片刻:“说明那边有一条巨大的海沟?”
“没错,所以日本人索性放弃对那一带的探察,转向浅海区。”药不是在记录本上画下长长的一道折线,“我们的策略必须要改变,不然会被抢先。”
钟山这时插嘴道:“我建议去这里,然后放潜。”
他点的位置,是海图的正中央偏左,位于我们和日方船只的中点。林教授问他为什么,钟山回答:“声呐探出的地形,呈上升趋势,说明这有一个小峰,然后坡度陡降,前方即是日方探明的海沟。在这个过渡带放潜,可以兼顾到两个方位,效率会更高。”
站在坡上,自然比平地看得远,无论陆地还是海底,都是一样道理。虽然能见度是个大问题,但配合水下强光的话,潜水员一眼就能兼顾到周围数米之内的动静。声呐效率已经达到极限,只能通过潜水员的肉眼来增加观察范围。
更何况,沉船服从重力,在有坡度的地方,几乎无一例外都会朝坡下滚落。在这个位置找到沉船的概率很高。
“可是风暴很快就来了,何况这里水深已经过了六十米。”
钟山道:“我的一个同伴也曾经碰到过这种伪漩涡。在风暴到来之前,伪漩涡中心周围形成很高的水墙,造成中心水位下降。所以我想赶在风暴前,利用短暂水位下降的时间窗口,实施一次潜水探摸兼观察。”
探摸沉船,深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能削减一点深度,会带来更多优势。可林教授有点激动:“这个窗口太窄了,水下稍微一耽搁,就会赶上风暴,那可就彻底完蛋了。”
“做水下探潜,本来就是件危险工作。如果我们不抓住这个窗口,岂不是错失良机?”
林教授这才注意到,钟山已经把抗压服穿好了:“你早就有了这个打算吧?”钟山咧开嘴,第一次露出笑容。
本来林教授坚决不同意,但钟山说的也是实情。我们的搜索效率落后于日本人,如果不趁风暴前水位下降时潜下去,几乎没有优势可言。最终林教授还是批准了,但反复叮嘱,一旦有什么天气骤变的迹象,尽快上浮,减压舱随时待命。
打捞08号再一次转向,朝着中央位置破浪而去。正如钟山预料的那样,随着风暴临近,四周的水流开始加速,中心地带的水位有了一个微妙的落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