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十年。但关东本来就平原多、地理环境优越富饶,经过二十年和平种田,早就追评回来了。
而南北差异上,如今南方发展是更快,但南方基础也更差,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南方考得比北方好。
最后的结果,李素就只是借鉴了东汉时举孝廉旧法里、对“偏远边防地区优惠政策”,给他们加了录取名额,但南北东西榜是绝对不分开的。
彻底打通全国统考后,寒门学子无不鼓腹讴歌,称颂陛下圣明、丞相贤达,给了没关系没门路只有读书成绩的学霸指了一条出路。他们被权贵盘根错节挡路的概率,不能说降到零,至少也是降掉了一半多。
而李素继续趁热打铁,在“全国统一录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科举考卷糊名制”,让阅卷官以后也不能看到考卷答题者是谁。
当然,看笔迹还是可以看出来的,但这也没办法,不能一下子改太狠,也要同时兼顾成本,防止“弄了一堆监督机构去监督监督机构”的复杂操作。
能先把名字糊上,循序渐进,就已经是一个进步了。
除了上述两点,李素还有其他一些对科举的小优化小调整,无不被寒门视为善政,反抗者也不敢作声。世家私相授受官职察举的利益链,至此基本上算是被李素温水煮青蛙煮死了。
……
内政励精图治、连续拿下两项重大变法之后,大汉的对外军事行动,也终于拉开了序幕。
随着赵云带着在东北驻扎了多年的骑兵出征,国家再次进入战时管制状态,朝廷的动员调度能力再次绷紧、不合时宜的内部反抗和异议也被压了下去。
哪怕之前对李素的进一步深化科举改革有想法的人,也不敢在这时候出头。
因为他们知道,但凡在赵云用兵的时候内部整出什么幺蛾子来,刘备绝对是可以找到合理借口直接把他们杀了、以维护战时稳定的。
这样一来,等于是李素变法的时候,这些人还没来得及反对,就已经被捆住了双手。
而赵云那边,他带了五万精锐骑兵、包括一万铁甲骑兵,走陆路从辽河流域进入黑江支流嫩江流域,随后北上、直逼大鲜卑山与其北侧的呼伦贝尔草原。
周瑜则带着海船队,给赵云提供后勤补给——骑兵还是不走水路行军的,因为海船运战马有点难度。但骑兵也不需要船,船只是给骑兵运粮食的。
赵云五月出兵,七月就在呼伦贝尔草原上,跟残存的高句丽人打了一仗,高句丽人还真没料到汉军会迂回这么远、还不担心后勤补给,被彻底打了个落花流水,把大鲜卑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