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骑射,但也愿意陪伴宫妃与贵主行猎,尽守护之责。她的爱女崔菀娘更是急切无比,完全不顾征召要求女娘们的年纪必须在十二岁以上,热情地表示她可成为“预备役”——此词出自王夫人,武贵妃与李暇玉很是欣然地采用了。
对此,崔尚书保持静默,既不支持亦不反对,许多人暗地里都骂他实在是只老狐狸。远在幽州的崔刺史则罔顾老父的机智反应,竟毫不掩饰地派人加急送来了奏折,洋洋洒洒上千言,将此事赞赏了一番,称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
他甚至还不嫌将事情闹大地提出,若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便不能拘泥男女。聪慧女子不知凡几,只是得不到机会忠君报国罢了。如谢道韫,便比她的夫君王凝之出色许多——若是当年谢道韫能出仕,而非王凝之,或许孙恩之乱时便不至于守不住会稽郡了。
他这封折子,霎时间便点燃了朝堂中的战火。几乎每一日,除了紧急要事之外,群臣都要围着这个折子吵吵嚷嚷。意见不同的众臣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或者大赞他远见卓识,或者指责其胡言乱语——前者皆是圣人亲信宠臣,年轻气盛,也势单力薄;后者则是些自诩世家之后或贡举出身的臣子,满口礼仪道德,几乎是群起而攻之。更有几位每日只管闭目养神的,任四周如何吵闹,便如同充耳不闻。
谢琰是崔子竟已经公开的得意弟子,自然成了反对派的眼中钉肉中刺。更何况李暇玉是木兰卫的筹建者,此事皆因她而起,故而迁怒者更是不知凡几。他不仅每天在朝堂上要为自家先生辩护,还会收到许多年轻气盛的文士投书,或大肆辱骂,或鼓舞赞美。
李暇玉得空便与他讨论这些,替他挑着看投书,记住那些见解一致的文士名字,顺手便举荐他们一番。至于那些毫无道理的指责,便只当成是杂谈趣闻,并不放在心上。毕竟,崔子竟的声东击西之计已然起了作用,眼下所有臣子都只关注女子任官的话题,反倒没有空闲在意木兰卫了。而木兰卫悄悄地征召完成之后,他们是否会继续默默反对又有何干系?
这一日,朝堂上再度闹了起来。圣人有些不耐地听着,索性甩袖回偏殿歇息去了,留着群情激动的众臣继续吵架。谢琰作为千牛卫中郎将,自然应该随行。只是,不等他缓步跟出去,便有一个御史跳出来揽住他的去路——
“齐家治国方能平天下,谢中郎将还是先好生教一教妻,再出仕得好!!”
谢中郎将抬了抬眼,淡定地回道:“某之妻聪慧出众,如无暇之美玉,且有幸得到先帝亲封‘定敏’二字,容不得任何人随意指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