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对于拐卖未成年儿童,是深恶痛绝的。一旦成年,随之而来的是无穷的麻烦,比如“养恩”之类的。比如李家也是从人贩子手里将他解救出来免得被人贩子弄残了拿出去乞讨……之类的。
那一边,杨秀芳和张桂兰也达成了共识,名字什么的,想要就拿去,如果越宁问了,就说这名字不够洋气,所以改了。交换条件是,李家得守口如瓶,不能让孩子这时候知道身世。等越宁再大一点,养得熟了,订娃娃亲的时候,再告诉他。
谈妥了,张桂兰喊:“东子过来,给你舅妈看看。”
越宁无奈地睁开了眼,慢悠悠晃到了张桂兰的跟前。
————————————————————————————————
张桂兰与杨秀芳在一张八仙桌的两边分坐着,两边是方凳,伸手将越宁拉到方凳上,就开始念叨这一天的行程,埋怨越宁:“来的时候搭人家的拖拉机的,他非得下来给那个小胡老师搬书,时候都被他耽误了……”
越宁还装着头晕不说话,由着张桂兰口沫横飞地演讲。
杨秀芳却满意极了!
越宁还记着小胡老师的好,显然是“有良心”的一种表现。正合她意。
越宁却因为张桂兰提起的话头,又想起了小胡老师。
小胡老师科班出身,越宁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还能长得这么正直,她功不可没——教了越宁整整六年。越宁四岁的时候,小胡老师到了李家坳,说服了李家人,早早地将他带到小学里读书。越宁比所有的孩子都聪明,比年长他数岁的孩子学得还快。老师哪有不喜欢这样的学生的呢?小胡老师倾其所学,认真浇灌这棵幼苗,许多顽童们无心又或无力学习的知识,越宁小小年纪居然学得进去。小胡老师深山寂寞,终于找到这么个寄托,凡她会的,差不多都给越宁打了个基础。
直到政府为消灭贫困,去年将李家坳整体迁出深山,与其他两个村子合并成了三家村,小胡老师也到了三家村小学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