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间则是鬼画符似的刻了一个奔跑的小人形状。但显然不是三代铭文。
董明堂这下完全不认识了:“这是什么鬼?!”
“战国巴蜀图形桥钮“王”字纹青铜印章。”白汐一口气报出了名字:“那个王字中间的,是巴蜀的图形文。战国时期,巴蜀地区的古蜀国还用着图形文字。”又顿了顿:“但现在,已经无法考证那些古蜀国的文字了。”
也就是说,臆想一个这一类的仿品,也是可以的。反正巴蜀古文字,已经成了无人可以破解的天书。
“真品。战国巴蜀青铜印章。刻有王字和巴蜀的图形文字。”
这是谢文湛的结论。对面的顾铮点了点头。能说出产地“巴蜀”。就已经相当了不得了。
紧接着。下一件古董。就是天青釉海棠红窑变钧窑双耳尊。东西一出场,几个老专家几乎都站了起来——北宋钧窑的!还是尊形器!品相还这么完美!哎呀……至尊行果然是业界龙头企业。这么好的东西,不下两千万吧?!
顾铮上了手。然后,按照程序,一步步来看。但,怎么看,东西都很开门。但他不急着下结论,因为古玩做高仿,就是越像越好。也就是所谓的“迎合鉴定者口味”去高仿。所以“物极必反”。东西太真了,反而容易出猫腻。
所以,他接下来,就是找有没有什么破绽了。但,找了半晌。还是一点儿破绽都没有。虽然说,市场上的钧窑高仿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始终在火候,釉料上,存在着一分差异。这一份差异,是再高明的高仿,也无法跨越的鸿沟。
他经手过不下百来件钧窑,早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手感体验。但是这一次。感觉,和理智。却在打架。因为感觉上,他觉得东西好像不对。但理智告诉他,东西是对的。这就好比,人的五感,和那第六感,起了冲突。这时候,就看他怎么抉择了。
再看一遍。他又注意到了一个小细节——双耳尊的底足,釉色覆盖的不全。甚至脏了一点底胎。普通的收藏者,一看可能就会说:“东西是假的。因为钧窑的覆浇釉,是要盖全的。”但他明白,其实一些器形大的钧窑,的确有这个瑕疵。
所以。可以反推一下结果:假如这是仿品。能做成这么高明,肯定图的是当真品,高价卖出去。不可能还留下这么个小瑕疵。故意贬值了东西的品相。真品,才有可能有这么一个美中不足的瑕疵。而不去掩盖真相。
但,手感上。始终还有点欠缺什么。到底是什么,也说不上来……
“顾先生,时间到了。”主持人提醒他,该下决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