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而这个世界众人皆知的典故,凌蔚是不知道的。
读书人无论是说话还是做文,都得用典。若是典故用错了,那可是贻笑大方。
凌蔚想着,要不从头整理一遍典故,把常用的典故列出来,这样就不会弄错。
普通人做这么件事,可能会做很多年。但凌蔚不用,他过目不忘啊,只要飞快的翻完一本书,如果他愿意记忆,就能记下来。只是整理典故,还是挺容易的。何况现在也有人整理过常用的典故,虽然不全,但也能省下凌蔚许多事。
因着凌蔚只是露出整理出来自己用的意思,也没想到著书立说那么高大上,赵昭听了,也只认为凌蔚做的类似学习笔记一类,也挺支持。
而后来凌蔚整理的这这一本书,居然成了他文学史上做出的巨大贡献,成为他不但是文学家,还是教育家的第一个佐证,倒是让人没有想到。
现在他只是想别出丑而已。
在整理典故的时候,凌蔚想起他在幼儿园时,教导小朋友典故时的第一篇文,《三字经》。
《三字经》最初起源约是宋朝时候,经时间推移,每朝每代都有增改,最后一次修改时新中国时候,增加了近代史部分。《三字经》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用典极多,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如诗如歌,简单通俗,朗朗上口,启迪心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蒙学第一书。
蒙学三大教材,《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其中《三字经》的内容无疑最广泛,也继承了《千字文》的长处。虽然有学者觉得《三字经》比不过《千字文》的文采,但凌蔚觉得,“没有文采”才是《三字经》比《千字文》作为蒙学读物,更高明的地方。
若要学习文采,有的是其他精妙文章学习。幼童连字尚且不识,讲究什么辞藻?不过在学了《三字经》之后,再修习《千字文》就比较合适了。
凌蔚时常陪着宫里那群小祖宗,老是讲故事做游戏也不成,他也不想自己被定义成一个玩伴,玩伴可不受重视,不符合他钻营的期望。所以他总是想尽法子交给皇子公主们一些东西,好歹在他们幼年的时候,有个半师之谊,也更受尊重些。凌蔚这路线到目前看来,走的还是满正确的,皇帝和皇后也更加信任他,越发让皇子公主多亲近他。
如今朝代启蒙的教材千差万别,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孩童所学,要么太深奥要么太粗粝。凌蔚想着,在整理典故的时候,改编一下《千字文》和《三字经》,把其中不是这个世界的典故替换掉,然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