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外还存在着更为广阔的天地,亲自领略它的乐趣,充分汲取知识的营养,以支撑自己去征服那片注定要穿越的知识荒漠。只要他想获得任何高水准的生活,他就必须如此。如果他的选择不仅仅限于当时流行的或限于职业发展所提供的内容,而是关注那些能够使他自身全面发展的选择,那么大学生活是令人神往迷醉的。它们是使文明开花的唯一途径。”
二
布鲁姆认为达到这个美妙的目的方式就是通才教育。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称自由教育(Liberty Education),主张“一个大学生,不仅应有专门的知识,尤其应接受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共同理想的公民”。
哈佛大学教授亨利·罗索夫斯基对通才教育目标的理解依据几个标准:1。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2。对认识和理解宇宙、社会以及我们自身的方法具有一种判断鉴别能力,不应该是一个狭隘无知的人,能够用开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经历;4。懂得思考伦理学与道德问题;5。在某些知识领域拥有较高成就。
这种传统可以上溯到红衣主教亨利·纽曼那里。他在那本不可超越的著作《大学的理想》(The Ideal of University)中写道:“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的目的的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所以,纽曼主张,大学教育应该利用一切知识训练智慧,反对专业划分得过细,主张在大学中受过教育的人应该表现出对世界有一种普遍的了解。因此,纽曼坚信,大学进行的是自由教育(Liberty Education),学生在这里应该接受非实用技能的训练。
三个世纪以来,由于现代科学观念的出现,以及专业技术在人类生活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纽曼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在20世纪60年代,克拉克·克尔已经开始无情地嘲笑纽曼式的大学是一座村落,而现代的大学则应该是一座智力城,它迅速地训练社会需要的人才,专业精神成了其中的要索,但是,克尔的理论在经过喧嚣的60年代学生革命之后,开始让人质疑了,于是包括布鲁姆教授,以及哈佛大学前校长勃克等在内的教育界人士开始呼吁重视“通才教育”。这其中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
一、面对人类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迷惘的时刻,大学必须培养对世界有整体理解的人,他们对于人类的传统,如自由、民主等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