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利河。故事还没完!当253盎司第一批产自澳大利亚的黄金运抵伦敦时,四分之一的英国人开始抢着买船票前往澳大利亚。于是一个原本罪犯的逐放地,翻身成了“黄金圣地”。澳大利亚总督不得不承认英国法律对这批人的惩罚,等于免费把他们送到了金库。而挖到金矿的粗野罪犯,则得意地宣告,自己从此已是绅士;“过去你是什么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现在是拥有黄金的人。”
19世纪的淘金热未必都是冒险成功的喜剧,甚至不只是金梦碎了的悲剧而已。当年许多金矿奴工,一大批来自贫困的中国。运气好一点的被载到美国,即使这一代牺牲了,至少有个管道攒钱寄回家。澳大利亚发现金矿后,英国人相信邻近的新西兰也埋藏着令人不能抵抗的黄金。于是他们从广东带走了一批奴工,展开难以置信的长涉航行之路,来到地球的最南端。奸诈的英国人为华工画了一个大饼,带着他们自米佛尔峡湾(Milford Sound)进入著名的皇后镇(Queenstown),然后落脚于一旁的剑城(Arrow Town)。在那个离故乡最远的金矿之地,华工捎的信,寄回老家的钱全给老板偷偷没收了。问起老板,“怎么家里全无回音?”英国老板只塘塞他们,船程太远,费用太高,家人因此没写回函。这些华人奴工每天早上5点起床,挖金矿至晚上8点;一星期工作6天,天冷地冻时也不能停工。唯一休息的一天呢?老板美其名给他们点娱乐,开个赌场。许多华工在那个赌场,又输掉了奴役换来的工资。一个感人的瓶中信故事早在当时发生,家乡那么远,春夏秋冬时令皆颠倒了,是否家人和自己看的月亮,也不同了呢?一名华工想家想到疯了,写了一封歪歪斜斜信给家中老父老母,置于瓶中,丢入大海。想着汪洋浪淘,总有抵达故乡的一天吧。工资尽掷赌场,这一生已回不去了;于是向着父母,向着自己想象中的故乡方位,叩个头,当晚跳了海。
而挖到金矿的老板呢?据说主人的膳食不输给英国伯爵。晚宴的开胃菜以日本磁盘盛装,主菜搭着来自波尔多的红酒。奢侈时,餐后还加根来自古巴哈瓦那的雪茄。新西兰剑城至今仍记录着这群奴工的故事,不过他们的观点是“这些离乡背井的华人,对剑城开发,有重大贡献。”
黄金的魅力直至二次大战后,全球放弃了金本位,改以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后,才走下它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但1965年,戴高乐已看出美元危机。1965年2月4日戴高乐在爱丽舍宫召开一场千名记者参与的记者招待会。他刻意挑了一间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