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
首页

第8节

但,无论察举或荐举,都不考试。

或者说,只考察,不考试。

结果是什么呢?考察成了形式。东汉末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所谓人才,不少是假冒伪劣。汉灵帝则干脆明码实价买卖官爵,帝国也就灭亡。

南朝的情况也不佳。由于可以坐享其成,名门望族的子弟变得越来越腐朽无能。他们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尸位素餐玩忽职守,最后也连同王朝一起完蛋。

看表现,生冒牌货;讲门第,出寄生虫。不改革行吗?

当然不行。但,办法呢?

考试。

科举是一定要考试的。通过由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来选拔官员,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可谓开现代公务员制度之先河。但,正因为史无前例,便需要探索。事实上,唐代科举并不完全看考卷,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的推荐也能决定录取和排名。而且,由于推荐是公开的,反倒不容易作弊。[17]

比如徐凝和张祜(读如户)。

张祜和徐凝都是才子,也都是诗人。他们要争夺州考的第一名,便在杭州刺史白居易的宴会上吟诵自己的诗句。张祜的名句是:日月光先到,山河势尽来。徐凝则诵曰: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张祜愕然不能对,于是社会舆论便一致认为徐凝应该摘取头牌。[18]

然而中晚唐以后,世风日下,向考官推荐人才完全变成了营私舞弊,甚至仗势欺人。比如一个名叫裴思谦的,便公然拿着宦官头子仇士良的推荐信,闯进贡院 (考试机关和考场)向礼部侍郎高锴要状元。仇士良是横行霸道连皇帝都害怕的人,高锴也只好说:别的名次行不行?

裴思谦答:上头说了,状元非裴秀才不可。

高锴无奈,低头说:那我总得见见他本人吧?

裴思谦又答:我就是裴思谦。[19]

这实在太不像话。因此宋以后就只认考试,明清两代更是考场如战场,从上到下严防死守。一旦发现通风报信、泄漏考题、买通关节、冒名顶替等舞弊行为,不知会掀起多大的风浪,也不知会有多少颗人头落地。

毫无疑问,坚持考试和只以考试为依据是有道理的。实际上同为选拔官员,科举与其他方式的本质区别就在十六个字:设立科目,统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唯其如此,它才能排除各种干扰,直奔为帝国选拔人才的主题而去。

因此,它还有一个配套政策。

配套政策就是考生资格的认定。第一种是生徒,也就是国学、州学和县学的学生。由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

相关小说

入局而定 历史 /
入局而定
狂上加狂
97859字08-31
爱意随风起 历史 /
爱意随风起
春风榴火
林以微考上了一流大学,周末全天泡图书馆,在便利店打工补贴生活费,卖出画作换取...
603409字04-27
炖rou计 历史 /
炖rou计
是今
" 为了能够得到他的心,她十八般武艺用全,终于大彻大悟,三十六计走为上。这时他...
408930字05-25
从鱼 历史 /
从鱼
春溪笛晓
115670字09-23
窈娘 历史 /
窈娘
春未绿
114020字09-10
海棠春信(重生) 历史 /
海棠春信(重生)
白露栖木
116738字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