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两代的皇族早就世代混血,胡汉不分。[7]
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隋唐成了异类。
我们知道,中华帝国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华夏民族建立的,比如秦、汉、宋、明。尽管宋人和明人已非纯种汉族,也尽管就连两汉的汉人也早已混血,但在文化心理上却有着自己的身份认同,即自认为是华夏,是汉人。
这一类,不妨称之为“华夏王朝”。
另外两类政权则是由其他民族建立的,其中一类叫渗透王朝(dynasties of infiltration),另一类叫征服王朝(dynasties of conquest)。前者有五胡和北魏,后者有元和清。由渗透而转向征服,是中华史上的重要变化。[8]
隋唐却既不是作为少数民族渗透到华夏,也不是作为征服者而入主中原。他们的统治者是混血儿,却又以华夏正宗自居。大唐天子更是兼具双重身份,对内是唐皇帝,对外是天可汗,对周边民族的态度则既开放又兼容。
这就恐怕只能叫混血王朝(dynasties of hybrid)。[9]
混血王朝的建立对中华民族意义重大。我们知道,华夏民族的传统观念,历来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然而混血之后,究竟谁“非我族类”便很难说清,原本就有胡人血统的李唐王朝更不会去刻意区分。再加上唐太宗志向高远气度恢宏,一种新的民族政策便在贞观年间诞生。
政策虽新,伎俩却是老的,即恩威并施。只不过,汉武帝更喜欢诉诸武力,唐太宗则尽可能施惠施恩。比方说,下嫁公主宗女,开放边境贸易,招募外族豪酋到朝廷任职,鼓励戎狄子弟到中国留学。而且,对外族人在任命、赏罚、安置和抚恤诸方面,都与大唐子民一视同仁。
但,最重要的还是羁縻(读如基迷)。
什么是羁縻?羁是马笼头,縻是牛缰绳,羁縻其实就是放风筝。具体做法,是在归属了大唐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地方行政单位,大的叫都督府,中的叫州,小的叫县,分别叫羁縻府、羁縻州、羁縻县,简称羁縻州。府的都督和州的刺史,则由当地原来的那些可汗或酋长担任。[10]
不过,接受了帝国任命的豪酋必须放弃可汗称号,羁縻州之上也还要再设由汉人任长官的都护府,代表帝国中央行使主权。这就等于把周边大大小小的汗国和部落,统统变成了大唐的郡县,山大王般的异族首领们能愿意吗?
愿意。因为这一政策,是在东突厥战败后大规模普遍实行的。而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