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老将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一个很倔的人就带头说起来了:“我们吃饭的时候都已经议论了。我一贯看着项羽就来气!这个项羽一贯是‘僄悍猾贼’,人品很有问题。我举个例子,大王尚没有辱临楚国的时候,项梁将军入居薛城,就派他这个侄子项羽去西攻襄城,占领襄城以后,直杀得干干净净,不论军民皆被坑之。那可是好几万人啊!他经过的地方,无不残灭。这样的人能派遣吗?”
在如今这秦末时期,掀起了一种屠城的歪风(是以前战国时代所没有的)。一般攻城一方的牺牲往往可以是守方的十倍不止,因为攻方的伤亡非常大,所以出于恼怒,攻方往往会在胜利后屠城。但是,在从前的战国时代,则几乎没有屠城的记录,虽然战国也是打得很凶。这大约是因为,战国时代列国君主之间,虽然有竞争,但总得持续两三百年,还是比较看长效利益的。对于诸城邑的争夺,是零敲碎打,君主为了最终能战败对方国家,也是要讲求对对方民心的争取,怕一旦与哪个国家为仇,以后遇上危难,自己难以再获得这个国家的帮助了。所以,秦与列国诸侯,都是打与讲和,合纵与连横,来回地变化,国际关系也是年年改变。所以,屠城这种不计后果的事,就没有(除了长平之战坑了投降的赵卒二三十万)。但是到了如今秦末时期,人们急功近利,各地独立的义军部队甚多,都只靠着强硬来保护自己,如果说战国时代的诸国互战类似现在国际间的战争,而秦末时代则类似失控后陷入内战的某个国家的所谓“人道主义灾区”,所以屠城的事也就不新鲜了。
这位老将说的就是项羽的屠城,具体是屠襄城,因此他还为项羽创造了一个成语“噍类无遗”。噍,就是嚼吃东西。噍类无遗的意思是,破城以后,把所有有咀嚼器的生物,全都杀死。
其实,刘邦也干过这样的事,刘邦和项羽攻破城阳以后,俩人也一起屠之。但是,这是楚怀王来了以后的事情,举这样的例子,恐怕楚怀王脸上也不好看。而且这老将也不愿意说刘邦的坏话。老将说:“楚国曾经数次西向进取,从前陈王胜和项梁将军,都失败了。不如改派长者,扶义而西去,向秦本土的父兄讲明道理。这些秦本土的人,也被他们的主子搞得很苦,如果现在能派个长者前往,不侵暴,那应该是可以使秦本土归心的。而项羽太剽悍了,不能派。唯独刘邦素来是个宽大长者,可以派他西去。”
这些老将的意思,陈胜、项梁都曾经试图西向进取,显然这种进取都是硬打,结果都失败了,秦国人也是很硬的,你再让项羽过去彪悍地跟秦国本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