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者为寇”的思想被这次行动否定了,项羽集团获得了政治上的一定地位,不是寇,不是贼。史上大多数的胜利者听说刘邦的做法,也该会内心有愧的吧?
对于项氏的各个支属亲族,刘邦都不诛。并且随后封项伯(鸿门宴救自己的)为射阳侯。而其他项家三人,也都被封为了侯。不知项羽有没有儿子,既然哭了项羽,那也就没有理由追杀他的儿子了吧。
项羽的部队,各散回老家——当然已经没多少人了,在垓下被斩了八万(当然不排除这中间为了邀功显威而虚报),剩不了多少了——大约因为刘邦的哭和葬,也不会长期背着历史问题吧。
刘邦哭葬了项羽,随后大军路上经过定陶驻扎。在定陶城里,刘邦觉得项羽虽然死了,但是更危险的潜在敌人还存在,那就是齐王韩信。韩信手上握着三十万大军,就在定陶城外随行至此而设壁垒驻扎呢。于是刘邦再次出演了孤胆英雄的角色,一大早出了定陶城,飞车驰入韩信的壁垒,进去一把夺了韩信的将印兵符,把韩信的军权给夺过来了。
韩信灰头丧脸,自己有三十万大军的时候,可以和有二十万大军的刘邦开战,决个胜负。现在兵都归刘邦了,自己想打,抢回来,也没辙了。
韩信不是没有想到现在跟刘邦翻脸,在定陶城外搏杀个鱼死网破。不过韩信后来对刘邦说过:“您啊,您带不了多少兵。但是您的优点,是善于将将。我的优点是善于将兵。”
这就说得很明白了,韩信做过比较,自己善于将兵,但是不善于带将。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不善于把部将笼络得都为自己死命效忠。也就是说,如果他善于将将的话,虽然三十万人被刘邦抢去了,但是将都是听自己的,只要自己暗中谋划,一声招呼,这些人就可以带着自己的部曲,重新归韩信领导,在定陶城下跟刘邦的嫡系部队,厮杀一场。但是韩信想到了,自己,很遗憾,不善于将将。
当然这都是我们的估计,韩信是自忖无法夺回这三十万大军,还是主观上本不想违逆刘邦,不想反刘邦,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韩信的这一天的早饭,吃得非常没有味道。
旋即第二年到了,公元前202年一月份,刘邦在定陶觉得韩信总是这么郁闷下去,对自己也不利,于是召集诸侯的群臣,宣布:“韩信先生来了吗?魏相国彭老二来了吗?齐王韩信先生,魏相国彭越先生,此前寡人派使者,对你们二人都讲过,你们引兵来会战垓下,能战破楚国,那么楚地从陈城以东,过彭城直到大海(即淮北和淮东,安徽北部和苏北)都给齐王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