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医内科学
作者:王永炎、鲁兆麟【完结】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在中医院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内科著作。上海中医学院主编。原为1964年中医学院二版教材之一,系以中医理论整理编写的一部内科学。内容全成、系统。书中总论部分,论述了病机、病症的基本概念及治疗总则。各论部分分述感冒、咳嗽、喘证等45种内科杂病。论述条理清楚,选方切于实用。并附前人医案作为临床参考,末列附方索引。
第一章导言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中医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反映了辨证论治的特点,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
第一节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极为广泛,主要包括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疾病,二者各有其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诊治方法,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课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基础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这就是内科学重要性之所在。在源远流长的中医学发展进程中,内科学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整理,使内科学知识,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等项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