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症多由风热相合,亦有风寒所中者,亦有风夹湿痰者,治各不同也。”并在中风篇中指出:“风颤者,以风入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明·王肯堂《证治准绳·颤振》进而指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病之轻者,或可用补金平木、清痰调气之法,在人自斟酌之。中风手足觯曳,星附散、独活散、金牙酒,无热者宜之;摧肝丸,镇火平肝,消痰定颤,有热者宜之;气虚而振,参术汤补之;心虚而振,补心丸养之;夹痰,导痰汤加竹沥;老人战振,宜定振丸。”详细地论述了本病的发病特点、预后和治疗。明·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振门》认为血虚亦可引起颤证,“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其又指出:“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治法宜“清上补下”。迨至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颤振》对颤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其预后有了较全面的阐述,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虚所致,并载列相应的治疗方药十余首,使本病的理法方药日臻完善。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病变的姿位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等,凡具有颤证临床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和某些代谢性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颤证主要是由于年迈体虚、情志郁怒、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各种原因导致气血不足,肝风内动,筋脉失养,久则肾精亏损,筋脉失于濡润。
一、病因
1。年老体虚
人过中年,脾胃渐损,肝肾亏虚,精气暗衰,筋脉失养;或禀赋不足,肾精虚损,脏气失调;或罹患沉疴,久病体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不足,虚风内动。
2。情志失节
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畅,气滞血瘀,筋脉失养;或肝郁化火生风,风阳暴张,窜经入络,扰动筋脉;若思虑太过,则损伤心脾,气血化源不足,筋脉失养;或因脾虚不运,津液失于输布,而聚湿生痰,痰浊流窜经络,扰动筋脉。
3。饮食不节
恣食膏粱厚味,伤脾碍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阻滞经络而动风;或嗜酒成癖,滋生内热,痰热互结,壅阻经脉而动风;或因饥饱无常,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导致筋脉失养。
4。劳逸失当
行役劳苦,动作不休,使肌肉筋膜损伤疲极;或房劳太过,肝肾亏虚,阴血暗损,虚风内动;或贪逸少动,使气缓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