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读的次数越多你就越能领会它的美,越能体会它的精妙。”她并不看课本,而是闭着眼睛摇头晃脑,脸上是颇为沉醉的表情,声音宛转悠扬抑扬顿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诸如此类的神来之笔在这篇文章中比比皆是,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读”字,字迹工整笔力很深,然后转过身,目光与台下的几十双视线相接。“关于王勃,有一点我觉得颇为遗憾。他原本是稀世之才,在文学上的天赋和造诣让多少人望洋兴叹。可偏偏他想做的是那经世之才,文学不过是他用来攀爬的手段,而不是本心。”
“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谁不想通过科举考试飞黄腾达呢?功名利禄说起来庸俗至极,但又有几个人能真的不追逐?”先前对王勃提出质疑的女生又发出了疑问。
“是,我们当然也不能说追逐功名利禄就是错,想往高处走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在追逐之前,是否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斟酌斟酌,最适合自己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的世界之所以精彩纷呈,是因为不在少数的人都做了适合自己的选择,有人大放光彩,有人或许只是萤火一般的微光,但正是所有的光汇聚在一起,才使得这世界光芒璀璨。”
她放眼望去,几十双青春的眼睛正执着地盯着自己,稚嫩的面庞难掩青涩。
“以前人为例,李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官位和文学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所以才创造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传世诗篇。同样是姓李,回溯千年,李斯的选择却与他截然不同,但一样在自己的领域大放异彩。”
“当然,李斯的结局很惨,不过这就属于政治斗争了,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试想一下,如果让率性而为的李白去做宰相,让满腹城府的李斯去写诗,那将会是怎样一副光景?”
“可李斯并不是一个好人啊。”有学生发出质疑。
“非也。”她望了那学生一眼,缓缓摇了摇头。“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全面地看待他,不能只盯着他的缺漏之处。其实除了秦桧这种遗臭万年的大奸贼,我们可能很难武断地说某个历史人物是绝对坏或者绝对好的。”
“世人说秦始皇残暴尚武,可若不是他骨子里流淌着蛮横的嬴秦血液,又如何能一统天下,让一个纷乱了几百年的社会此后‘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世人又说隋炀帝暴虐无道,可他极力主张构建的京杭大运河,在千年后的今天对社会发展都意义重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