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为何赏去更好的?”
“省得她心里别扭,那些料子我也没多大用的,放着也是浪费,赏了她还能落个好。”
紫苏拿了一封信来,双手奉上,轻声道:“娘娘,这是皇上的信。那些人快马加鞭赶来,说是让娘娘立刻回信过去,皇上那儿还等着。”
沈嘉玥以为是什么交代的信,当着傅慧姗的面打开一看,当即羞了个大红脸,傅慧姗看的奇怪,上回也是这般,对信更是好奇。这样的信沈嘉玥也不会给她看,直入西偏殿,回了一句,装好信,让紫苏送出去。
傅慧姗多嘴了一句,调侃道:“什么信啊?让嘉玥这般脸红,”大胆了些,“情书?”
沈嘉玥微微摇头,脸还是很红,“没有的事。”
傅慧姗遂追着她讨要信,沈嘉玥自是不肯给,几次下来,傅慧姗也识趣的闭了嘴,只偶尔调侃她两句。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美景映接,何思恋矣
1‘六尺巷’的故事:清朝时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张家。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为官,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块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因吴家建房欲占用通道,张家不同意,两家打官司,县官却不敢轻易了断。官司期间,张家给张英写了一封信,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后,认为应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房基地,形成了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的父亲就是张英。
第六章 山穷水尽(4)
恭妃杜旭薇立在回廊下,一边喂鸟食,一边听着底下宫人的回禀,片刻手里的鸟食已尽,掸了掸手,呵笑一声:“当真是一出好戏,呵。”又想起史书莹,询问:“那事办的如何了?”
蓝衣弯着腰恭敬回答,头一次做这事心中不免惶恐,音调愈发轻,“娘娘放心,一切已办妥,只等…御驾南巡回来。”
杜旭薇凌厉一扫,蓝衣的头愈发低,冷笑三声,“本宫当时是如何说的?等御驾南巡回来,要何时了?”
蓝双立马接上,“那娘娘的意思的是…现在?”
“当然,若是南巡回来,时间拖得这样长,一旦旁人知晓,这出戏便没法唱了。”杜旭薇脑海出现一个绿衣女子,心中一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