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90的人了,难得这样兴奋,我赶快给老爷子助兴,在一旁帮腔:“正如曹孟德所言,我视袁军如土鸡瓦犬耳!”我们父子二人哈哈大笑。
从艰难中走过,老爷子有理由骄傲。
皖东北虽处战略重冲,但不足之处是纵深太浅。洪泽湖平定后,一下子把皖东北和淮南的路东区、苏北的淮宝区和淮泗区连接起来了,使洪泽湖成为华中根据地的内海。不仅可以避开敌人路上的封锁,使华中各战区间通过水运实现兵力的快速集中和转移,同时也消除了对西作战的后顾之忧。
如何经营这一大片根据地呢?父亲的考虑是:“我自知不懂得地方工作,同时也分不出更多的精力来搞政权建设。我知道2师有几个老红军,郑位三、邓子恢(注:邓曾在5支队工作过,改编后,5支队并入2师),专门搞这方面工作,很有经验。想来想去,还是得邀请他们来,这样我可以集中精力打鬼子,抓好部队建设。”
旧时的中国如同一盘散沙,中国人就像鲁迅笔下的人物,愚昧而麻木。这样的民族是不可能战胜外来侵略者的。迟浩田同志曾对我讲过他的亲历,在他的家乡山东招远,一听说日本人来了,从地方官吏到普通百姓,全跑了,一个县啊,挤踏死伤者无数,其实来了多少鬼子呢?一个小队。
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建立民主政府,把农民从阶级压迫和封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是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区别于国民党所特有的做法。战争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觉悟的民众意志;人民,是不会为一个残酷压榨他们的政府而战的。父亲说:“这就是政权建设的意义。”
国民党和共产党比,不仅是战略战术上的差距,也是战争观上的差距。
毛泽东批准了父亲的提议。《邓子恢传》记载:“张爱萍知道,邓子恢在根据地建设和群众工作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因此他向中共中央提出请求,希望派邓子恢到皖东北主持党政工作。5月2日,毛泽东电函陈毅、刘少奇,同意张爱萍的请求,调邓子恢赴淮北路东主持皖东北根据地的工作。”(注:《邓子恢传》270页)
父亲说,邓老(邓子恢)在他心目中就像是一个“宽厚的长者”。
他回忆道:“邓老是坐船从洪泽湖那边过来的,带着陈兰(夫炫)和孩子,跟着一个挑夫,一边是烧饭的,一边是孩子。我们把最好的地方让给他住。”
真是少有的怪事,只听说要部下的,很少有要上级的。
时局如棋。皖东北这边发展得有声有色,可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