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行政总指挥是马捷,技术领衔是钱学森。
这个指挥结构使人想起了一江山岛,这又是一次联合军种的作战,是一支在管理和技术上都堪称一流的团队。
对这个阶段的成就,《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一书原始稿中是这样评述的:“这一重大决策,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国防科技战线安定团结的局面很快形成,科研秩序迅速恢复,各项规章制度走向健全;加速了研制进度,各项配套工程协调发展。局面打开了,一盘棋走活了。随着三抓任务的圆满完成,中国的先进技术在世界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大振了国威军威。”
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系统与其他地方不同,基本没有受到“两个凡是”的干扰和束缚。这主要归功于1975年的大整顿,特别是经过了1976年的大反复,一正一反、一对一错、一白一黑,是非曲直,一目了然,在人心上、阵线上、舆论上都已经成熟了。再加上父亲旗帜鲜明的立场和他当仁不让的锋利板斧,形成摧枯拉朽之势。
我曾向父亲提过,能不能结合当时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谈谈你们的做法?
父亲不屑一顾地说:“等他们讨论清楚,我的导弹都发射出去了!”
我愕然。军人有时候是不讨人喜欢。
1977年的“八一”是令人振奋的。
在八一建军节的晚会上,邓小平的巨幅画像突然间被投影在舞台的天幕上,他的身后是飘扬的军旗和嘹亮的军号曲。
刹那间,全场欢声雷动,人们都站起来,以热烈的掌声表达着内心的取向。这件事被中央点名通报,认为这是严重的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是一起政治事件。邓小平虽然出来了,但他毕竟不是最高领袖,有什么理由打出他的画像?但是,已经没有人去理睬这样的指责了。我们总部的参谋人员之间,竟然拿中央的训斥来插科打诨,就连一贯正统的总政治部,甚至连传达都懒得传达。我第一次感到中央的声音是那么的微弱和无力。对带兵的将领们来说,毛泽东不在了,周恩来不在了,朱总司令不在了,就你们这几个家伙,还指手画脚的,算老几啊?
邓小平,这位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总前委书记,在人民解放军的将领眼里,是在彭德怀、林彪相继离世后,军队中无可争辩的统帅。尤其是1975年摧枯拉朽似的整顿,和1976年天安门广场的洗礼,他已经是人民心目中最有胆识的英雄了。虽然这时,复出后的他,只还是虚职,而他自己也只要求分管科技和文教,但实际上,军队和老干部们都不约而同地集合在他的身边,经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