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工厂。
这套方法不但让荷兰飞利浦总公司折服,还决定在全球飞利浦工厂推行,前来参观的日本竞争对手,都细细问了内容,带回去做参考。
“这个方法,其实只是常识。”51岁的罗克海,努力用中文念“常识”。
他的办公桌前,贴了一张中文写的“常识”两个字。
罗克海形容的常识,其实打破了过去求生产绩效的模式。
一位私营公司老板曾经指出,过去用来评估生产表现的“良率”,是计算产出和合格产品的比例,大家忽略了其实产出和设备的最好效能还有一段距离。
效能管理结合设备利用率与良率的概念,简化成一张清楚易懂的表,以设备完美运作时的效能为上限,从中区分出实际产出、直接良品、经过调整之良品等,并细分完美产能与实际产出间的落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就像从直升机上看事情,可以纵览全局。”
罗克海指出,任何人要看这张表,就很清楚工厂的潜力在哪里,目前做到什么程度,哪里出了问题。
有问题的部门,则再用同样的表,分析为什么出问题,进而提出改善计划。但不是充分发挥现有潜力来满足,还要不断设法提升产能。
了解现状与潜能的差距,也是激励的动力。
效能表上标示了共同努力的目标,大家一起想,可以改进多少,怎么改进,“百分之百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现在想的是(不能全能生产的)损失。”
效能表也提供讨论所需的扎实数据及信息。
过去各部门讲各部门的话,现在效能表提供了共同语言,现在大家“不是坐下来谈差异,而是直接切入解决问题”。
效能表的产生及运作,电脑是不可缺的幕后功臣。
这家工厂的许多生产线,都可看见机器人规律地忙碌。不只生产设备电脑化,连产品数量及品质,都整合起来。
透过产品上的电脑条码,计算机器人的工作量,电脑系统可分秒掌握生产及运作情况,并告知异常状况。
即使是夜里10点,已下班在家的罗克海,只要打开书房的电脑,荧屏上立即显示全厂的设备图。
如果哪个设备出现红点,只要按几下鼠标,电脑即显示故障原因,罗克海只需拨通电话,便很快掌握状况,不必在冷风飕飕的夜里开车进工厂。
发展出效能表,和罗克海的背景有关。
“我被训练得不看见全部的地平线就感到不安全,因为危险可能从任何地方来。”
罗克海说,效能表就兼有纵览全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