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无形资产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往往使有形资产相形见绌。因此,公司应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创名牌,保名牌,使消费者产生对产品的信赖,这是公司的经营重心之所在。
任何名牌都不是天生的,不是产品一上市就享有好的声誉。每一个名牌产品的诞生,无一不是公司多年苦心经营的丰硕成果,无一不是公司刻意创新的结晶。诸如市场上曾有的三大名牌自行车、八大名酒、十八种名牌香烟、桑塔纳汽车、奔驰牌豪华轿车等等,均属此例。
纵观名牌产品的成长过程,名牌产品之所以声名大振、独霸市场,无不是对产品精益求精、刻意进取而博得广大消费者和用户的偏爱和青睐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果虽然使任何竞争者都垂涎欲滴,但都望尘莫及、深表折服。因为名牌的形成是以公司为创名牌付出的辛勤汗水,努力开发,好中求好,甚至以几代人的努力为代价、为前提的。虽然有些产品一鸣惊人,大出意料,似乎偶然,然而,却是刻意创新的必然“正果”。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名牌不是常青树,可以四季常青,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以质量求生存的竞争浪潮的出现,名牌成为杂牌的可能和机率已大大提高。名牌的名已经不仅仅取决于维持产品已有的质量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公司能否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使质量更上一层楼。很多名牌产品的相继落后,沦为杂牌,甚至倒牌就是证据。
如某市卷烟厂生产的“大光牌”香烟就曾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因其松紧适度,香味醇厚,燃烧完全,色泽纯正而得到广大消费者的信任,成为一些家庭接待客人的必备佳品。但是,“大光烟”成名之后,公司忙于批量生产,迷信于“名牌效应”,结果,产品质量下降,消费者再也不吸“大光”,“大光”已成为低档货的代名词,产品积压逾万箱。名牌烟终于沦为杂牌,甚至在地摊上舍本处理也无人问津。名牌向杂牌的沦落,给公司带来了严重的杂牌效应。公司虽然利用各种手段努力改进质量,甚至搞了“品尝”推销,利用新闻媒介大力宣传,企图挽回公司产品声誉,但都无济于事,“大光牌”终于倒了。公司不得不改换门庭,相继推出其他几种优质产品,但由于“大光”的倒牌带来了严重的负效应,损坏了公司声誉,致使优质产品也成为杂牌,公司“门前冷落车马稀”,至今门可罗雀。与此相反,张家口卷烟厂原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只生产“官厅”、“大境门”等丙级烟,效益平平,自从80年代中期后,公司励精图治,锐意进取,进口了美国先进卷烟设备,并一反过去只生产烤烟型香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