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朱厚照对和尚道士的印象很不好,钦天监监正上言,直接被打回,御笔批示,自朕起,凡宫中之喜,不用寺庙道观。
简言之,念几句经文,敲几下木鱼,就有千百金银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潜心修行的道人高僧,自当敬重。六根不净、披着僧服道袍,满心花花世界的酒肉和尚,无良道士,还是哪凉快哪歇着去。
想起弘治帝服用丹药,朱厚照皱眉,倏然冒出一股火气。
再次提笔,写下敕谕,敕僧录司令和道录思,严查天下寺庙道观,游方之人。凡遇欺世盗名,骗取百姓钱财,必收回度牒,交有司发落。
出于一时之气,天子下令严查僧道,皇家喜事不供奉香油,其影响之深远,非寻常能够预见。
随消息广布民间,上行下效,先是士大夫,后是百姓,渐也杜绝此风。
对一心向道,佛在心中的修士,此事影响不大,反予其清幽,助其修行。
挂羊头卖狗肉,借寺庙道观敛财之徒,便如坠入泥潭,撕开画皮,现出真面目,终落得香火寥落,信徒散去,再不复往日风光。
从正德二年到正德二十三年,天下寺庙道观,记录在册者竟少去一半。更不用提乡野无名之地。
正德皇帝尊崇圣祖高皇帝之法,却非全盘采纳。对僧道所行,便与之背道而驰。
对此,后世褒贬不一。
唯有一个观点,世人共举,自正德二年起,各地耕田税收屡有增长,乃是不争的事实。
寺庙道观不交税。
道士不提,寺庙往往占有大片良田,旱涝保收,全收归自身。加上信徒的香油钱,无论真修士假和尚,多富得流油。
乍一看,貌似关碍不大。将各府州县叠加,数量委实惊人。
起初,朱厚照只想收拾人,并未考虑到这一点。
随事情发酵,户部尚书韩文察觉其异,盘点国库银粮,登时双眼发亮,磨刀霍霍,斩下百顷僧田,发于百姓。
被和尚抽小人?
韩尚书拂过长须,手一摊,本官信道,随他去抽。
况且,高僧六根清净,无视凡尘,怎惜阿堵之物。怀恨在心,藏怨宿仇,必是佛心不坚,更不足虑。
韩文之后,继任者皆循此例,偶有增补,绝无更改。
到正德十六年,杨瓒升任户部尚书,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上奏御前,向名山古刹收税。
种田就要交税,无人可以例外。
韩尚书等前辈挥舞铁铲,凿开道路,杨尚书扛起铁锹,继往开来,将大明户部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