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是非观念,这是人格形成的基础。
宽容才会赢得尊重。教孩子懂得宽容,懂得接纳别人,懂得友爱协作。在健康的教育氛围下成长的孩子,才能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够受到集体的欢迎,才能立足于将来的社会。1125(原载《大连日报》)
为孩子培育创新的土壤
第23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颁奖大会上,五名中学生从一位副市长和一位院士手中,接过了首届“市长奖”获奖证书和奖牌。证书上有北京市市长的亲笔签名。
这无疑是对于青少年科技创新的鼓励措施,这让我联想到一个月前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大奖的颁发。支撑科学大奖的有很多因素,但是如果不重视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活动,不注重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大奖就依然会青黄不接。因此,我们有理由欢迎这个姗姗来迟的“市长奖”。
由教育部、团中央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共同组织的一个关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普遍缺乏创新意识。这主要是由僵化的教育考试体制造成的。在惟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之下,很多学生的创造天赋都被无情地扼杀或埋没了。在这届创新大赛上,以及其他全国、国际科技竞赛活动中,小选手们取得的不俗成绩也足以证明:孩子们并不是没有创造力,而是缺乏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成长环境,不能让他们的奇思妙想、创造才能得以孕育和发展。
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是,这些获奖的“小科学家”大都不是学习成绩最拔尖的。获“市长奖”的一位中学生说:只要功课基本掌握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不必非要争第一名。这种想法很值得赞赏,不过也很无奈,可能不为现今教育制度所容。富有创新精神的孩子,考试分数不一定是最高的,甚至他们还有点不太听话、不守规矩,在有些学校老师的眼里很可能是不务正业的“捣蛋鬼”。这只能是违背孩子天性的教育的悲哀。
人才成长要靠制度创新,要靠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都来培植创新的土壤。设立一个“市长奖”会起到一定鼓励作用,但这还不是根本的举措。对于发展后劲尚嫌不足的我国科技事业来说,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仅仅设立一个奖项或者举办几次活动,都是远远不够的。尽快深化教育改革,革除制度的时弊,创建一个利于孩子兴趣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才是最为迫切的。0331(原载《人民教育》)
合意春风添细雨(2)
动摇“分数命根”有何不好?
长春市一学校在小学五年级试行“贷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